顯示具有 使用者經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使用者經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勾勒未來的創意()------論前瞻設計
by DesignWing



前瞻設計?第一時間的自己的想法是,這些國際大廠真是有錢又有閑,我們量產的案子都做不完,哪有時間發想幾年後的概念;心中也浮出疑問,前瞻設計對企業有何助益?"對於這個議題的涉略,源自於多年前與Siemens的合作,也改變了我原本的無知。

這邊想先界定一下文章所談的前瞻設計,確保我們是在同一觀點討論這議題。前瞻如字面上意義往前看的意思;前瞻設計是透過想像力模擬未來產品或服務的可能使用情境;尋找可能的機會,先前發現與準備,有時間蘊釀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能量。不是為了立即要步入量產的開發案,舉例說,如果手機開發週期是8-12各月左右,那麼這領域前瞻設計指的是24各月以後的產品,不同領域週期不同。前瞻設計雖然可能帶領企業找到新優勢,同樣的,也意味著極大不確定性與風險,而且在不確定性極高的狀況,就需要前期資源的投入,這也是很多企業選擇省略這類的專案。既然如此,為何一線的國際企業仍願意投入龐大資源推展前瞻設計?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中間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不是RD的錯
換各角度觀察,為何這些優秀企業可以領先市場推出新的產品?它們憑藉哪方面能力可以比競爭者優先掌握市場需求,領先開發出主導市場的產品與服務?憑藉更高的效率所以可以領先嗎?RD更專業優秀,所以更快找出答案嗎?就合作過程中,個人真的覺得關鍵不在此。台灣產業多數以代工起家,我們擅長的是效率與執行力,依照客戶提供的產品方向,壓縮成本與時程的方式來取得原廠委外代工的生意。就算推出自我品牌,內部管理者面臨自己尋找利基點、品牌定位,但是長期以來都是依照別人給方向的經驗,所以,仍然期待別人給答案或完全追尋別人的腳步規劃產品;沒有相關經驗讓組織懼怕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始如何運作才有機會慢慢累積領先所需的優勢。最常看到的作法是就一線品牌推出最新產品的規格,試圖以更低價的方式追尋市場領導者,也是常常會聽到的老二主義的經營方式,無所謂的前瞻設計的規劃與運作流程。如此隨機運作方式,要領先競爭者掌握市場方向,領先佈局技術力,培養出雄厚的技術優勢,根本是沒有機會;不然就是太單方面著重技術生產,忽略技術的有意義運用。


設計提案的會議上,案子的創新品質很少被好好討論分析;我們通常選擇避開問題以為這是降低風險最好方法,而不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以取得優勢與競爭力(前提是這各問題是有意義,值得花心力解決的)。評估最常聽到的,成本太高、良率太低、沒有做過把握度不高,沒有時間試,甚至以直覺不可行來搪塞;而很少聽到這各方向是對的,大家想想看有無好的解決方案克服目前的問題。這時不免向RD抱怨態度過於保守,甚至試圖找例子來說服,但是常常得到的是條件不一樣,問題仍然是沒有解決方案。但是很多引領市場的產品都是出自於台灣RD,所以原因真的是技術力?還是這些成功產品只是台灣RD執行力的展現?我們欠缺的是技術的開創力,也就是創新能力?
 
                                                                                             圖片來源

我們的產品規劃常常壓縮到連執行的時程都很趕,要在時間內做出可靠性高一點的產品都很已經日以繼夜了,如何有時間與心思嘗試新做法並驗證?完全沒有探索的機會如何創新?沒有容忍嘗試的風險如何突破?而且企業鼓勵RD的可靠性多於創新,所以,如果我是RD,很難不像現實開發案運作情形低頭,選擇保守熟悉的方案。


為何前瞻設計要與一般開發案分開
前瞻設計對未來做了很多假設,將變數單純化以便於想像模擬未來,這必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如20世紀末的哲學家皮爾斯認為新觀點、概念或想法,都不可能被是先證明,所有新構想唯有透過未來事件揭露才能驗證。所以,前瞻設計就如處在一團迷霧之中,如果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如果這是在真實世界中,維持不動來試圖等待迷霧散去,可能才是安全的方案,縱使知道附近就是寶藏之處,別人隨時可能捷足先登。所以前瞻設計更像一場模擬訓練,這時接受創新伴隨而來的直接立即的風險度大幅降低。


尋求創新,不確定因素與挑戰本來就會更多,需要時間醞釀累積,逐步投入資源驗證概念,累積實踐概念的技術能力,讓概念逐漸成熟。當概念成熟後,就會轉移成為量產開發案,此時目標經過長時間釐清修正,也累積足夠的技術含量,整合了所需要素,所需的是更細節的執行力與效率。所以,前瞻設計重點是創新並逐步累積實踐創新的技術力;相對的,量產性的開發案,重點是執行力、效率與良率,混在一起進行,常常會有目標立場的模糊與衝突,既無法接受創新,也無法達到有效的執行效率。如Festo這張表裏所表示的,創新很難一步到位,需要不同階段與時間的轉換;而量產的案子如果有前瞻設計的先前投入,目標會更明確,也能更充分整合所需要素。


前瞻設計不等於保證
前瞻設計無法明確保證成功,沒有可靠的產出結果,對於企業內抗拒它的力量很大;加上人性更趨向穩定與相信過往的成功經驗,所以,要推動前瞻設計及確實執行,需要管理階層最大支持。雖然前瞻設計不代表一定成功,企業也不一定要進行才能存活,然而,長時間領先主導市場的國際企業,透過前瞻設計系統方法不斷往前推進,維持領導的創新力、技術力與產品力。
換言之,沒有失敗的接受度之企業是無法創新的,因為創新是未發生的運用與發明,要產出這樣的概念就有許多假設,這都是不確定的,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企業維持現狀或用過往經驗應付未來,一樣是很大風險。對我而言,前瞻設計就像開車要往前一段距離看,決不能只看眼前,因為眼前一切都發生太快,會來不及反應,或是疲於奔命;當往前一段距離看,就會比較有心理與反應準備時間,也會有大概方向感覺做出反應,其他相關細節,就留著下次討論吧,看完如此嚴肅的文章,應該想睡了吧!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光  的  旋  律
By designwing



 
http://www.a1-diamond.com/index.php


看見光
鑽石透過精確的研磨切割之後,可以打造出全反射的多面型(brilliant style),這種形狀的琢面能將光羇留在鑽石內部,散發出細緻璀璨的魅力光芒,而是這一切視覺經驗的主導者光線主宰著我們看到的一切,視覺所見的繽紛世界,都源自於光與物質間選擇性的反射、吸收、折射與散射,而我們生活的空間在陽光褪去之後,整個世界也會跟著脫去亮麗多彩的外衣,只留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我們想先撇開光的其他特質,以光與視覺之間的圓舞曲為主軸,看看這兩者之間會舞出什麼樣的旋律,因為視覺不單是眼睛看見而已,更結合了我們腦部的詮釋,讓我們不只看見了光,也感覺到了光。


光與情感
大家是否曾經在秋天開車上班的途中,看到陽光普照灑落在身上時,會有股想要翹班來個踏青一日遊的衝動? 或散步於佈滿夕陽餘暉的沙灘上,享受著心曠神怡的感覺? 或是在連續陰雨綿綿、沒有一縷光芒的陰天裡,感到心情很鬱悶呢? 我們的情感其實隨時被光所牽動著,那也是為甚麼我們語言與文字中充滿光與情緒的相關用詞。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完整的視覺經驗不只是眼睛看而已,還結合了心智的詮釋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個人認知、經驗、背景的差異,這也是人類大腦以詮釋的能力賦予光在情感上的驅動力量。我們常常發現在不同場合會運用人工光線掌握現場的氛圍,例如在戲院、現場演唱會、百貨公司或高級餐廳;或是在教堂的空間中,透過光線的安排與控制,來傳達權威、莊嚴。這種情感性的光線運用或許和照明本身一樣古老,而無論所採用的照明方式為何,都試圖透過光線來主導空間中的氣氛。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Siteco                                                   圖片來源


自然界的光
生活中,我們都經歷過不同光的體驗,例如攝影愛好者會利用相機,透過光圈、焦距、曝光時間、取景的適當調整,有系統的掌握這些要素來記錄捕捉個人風格的那一瞬間,所以對於自然界的光,我們也許可以找到有系統的觀察模式來師法自然。而一直以來,人類的照明經驗幾乎都是學習於大自然,也希望能仿效自然光的極致表現,因為即使是同一地點的自然光線,在不同季節、時間、氣候、溫度、濕度等的條件下,都會展現出風華萬種的姿態,而這也是人工照明所望塵莫及的。筆者整理了Gary Gordon, M. David, Victor Olgyay的論述,將自然光分成三種要素,透過這些觀點能讓我們更有系統的觀察自然界裡捉摸不定的光彩。


  • 第一要素是包覆感(Ambient),就像身處於霧中的經驗一樣,在沒有光源方向性的情況下,也就不會產生強烈陰影,使對比柔和,物件和空間相互協調不爭寵,給人輕鬆舒服的感受,彷彿置身在風和日麗的秋日,也就是我們一般大範圍環境光。
  • 第二要素是聚焦性(Focal glow),例如光線從雲裡透出的幾道光芒,或是夕陽西下時拉出長長的影子,具有強烈的方向性與光影對比,讓人感受到空間與物件之間被強調出來的立體效果,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運用具方向性的投射燈,來強調商品或空間牆面紋理的做法。
  • 第三要素是(Sparkle),就像日光映射在水面時,我們感受到波光粼粼、耀眼奪目的效果,或是光線在透過水晶反射之後所呈現出的奢華絢麗光效,都是讓人炫目豐富的視覺經驗。


這三種光的要素通常以各種比例與分布並存於環境中,而且隨各種天候、時間的變數,以不著痕跡又即時連續變化的方式上演一齣齣的行動劇,這也是為何建築師極力追求引光(自然光)入室,燈光設計師追求突破自然光與人造光的界線,借力與師法於自然。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照明
Flos強調soft architecture...讓燈光成為建築的一部份, 而且是以仿自然的造型出現,似乎都是想打破室內室外兩者的藩籬,讓不同時間在自然光與人造光完整銜接。所以照明設計必須同時考慮自然光源、建築本身的空間規劃、空間主要從事的活動與空間物件同時考量。我們視覺是透過光在空間中的流動,與不同介質交互作用產生的反射、折射與透射,而產生意識和感知空間的。燈光設計師會依據空間的特性,例如空間大小與格局、空間從事活動,例如工作場所或是商品展示空間的不同目的,再透過Ambient, Focal glow, Sparkle不同光效燈具的不同比例配置,來塑造空間的氛圍。透過此一氛圍,讓工作可以更安全專注,吸引消費的慾望,卸下緊張的情緒,喚起浪漫的回憶,這也是照明的最終目的。所以,照明設計無法簡單涵蓋而論,需要客製化思維,而不只是看統一標準化作法。

Artemide                                        Axolight                                   Marino cristal    
 

光源技術早已遠遠超越單純只是照明的層次,一線的燈具品牌將燈具設計重點放在空間氛圍塑造,而新的光源技術更是突破這方面的技術門檻,完全考驗著燈光設計師的創意與想像力。如Artemide的創辦人Ernesto Gismondi所提出隨著設計進入最困難階段,我們認為與其花費太多力氣在物體上,不如更著重於光線本身,特別是光的顏色,其實,我們已經開始研究光線的心理要素Artemide Metamorfosi燈具這項裝置本身並不是要讓人看見的,而是要人感受其所發出的光。而Ingo Maurer認為燈具的設計不在創造物件,而是營造氛圍,不該和功能原有的美產生違和感,反而要把素材該表現出來的味道,發揮到淋漓盡致才對。還有喜多俊之在其作品TAKO and KYO中,尋找透過和紙的柔和燈光,產生完全散射光線。在光的領域裡,要達到純照明的亮度條件已經是基本功也是差異化最少的領域了,而未來照明的真正價值,在於創造光與空間中細微情感的觸動。


          Artemide                                                              Ingo Maurer                                         喜多俊之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光的故事,波寇維茲著,林志懋譯
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Diane Ackerman所著
Design Drive Innovation by Ernesto Gismondi
Interior Lighting for designers 4th ed. by Gary Gordon
Architectural lighting design 2nd ed. by M. David, Victor Olgyay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為發燒而生-小米手機
by DesignWing


手機的外貌與內涵
在還沒有什麼智慧型手機的那個年代裡,想要選購一支手機,除了品牌情節之外最最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手機的外觀和造型了 - 要選可以帥氣掀蓋的Motorola折疊機嗎? 還是滑就是時尚的三星滑蓋機? 還是要簡直好看的SONY直立手機? 這些外觀、材質的差異往往直接影響手機的銷售量。而各手機之間的功能差異,卻跟游泳比賽一樣:不就是你做什麼動作,我也跟著做什麼動作嗎?

但曾幾何時,手機的生態已經慢慢由外貌協會,轉變為重視內涵的方式。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手機時要考慮的是要吃蘋果嗎? 還是吃芒果呢? 還是要跟小綠人一起玩? 由於網路環境的進化改變了手機的使用行為,而軟體開發商也大量的注入各種實用有趣的APPs,以及系統平台操作模式的習慣性,使得手機市場的生態轉變成系統平台才是優先考量的要素。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小米手機的誕生 
20103月,前大陸金山軟件的執行長-雷軍,找了來自GoogleMicrosoftMotorola等業界經歷豐富的其他6個人,低調的成立了小米手機。短短的500多天內,他們從原先只是設計幾款智慧型手機APP的開發商,開始建構起Android平台的整套UI,而藉由與玩家網友們在小米手機自家經營的論壇上不斷的互動與討論,他們決定推出連同軟體平台與硬體外觀,一支由靈魂到軀殼都是自行研發設計的完整手機品牌-小米手機。

這家短短成立不到兩年的手機軟體公司,居然有能力在這個由AppleHTCSAMSUNG...等大廠瓜分大餅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裡,用這麼短的時間引起網友們如此廣大的迴響,在一公佈手機上市的消息後,就立刻湧入30萬支的網路訂單,可見這個市場還潛在其他有別於主流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一支倒著走的手機
在以往,甚至是目前為止的幾家手機大廠,雖然也會進行軟體介面的研發,但通常都是以一定的硬體開發技術和供應鏈為基礎,著手開發手機,再將軟體介面架構在這些標準化的硬體裡。但小米手機走的卻不是這樣的歷程順序。

在剛成立之初,小米手機基於手機上最核心的功能-通訊,而將重心擺在「米聊」這樣的通訊軟體身上,並且開始經營自己的論壇,而在累積了一定的粉絲之後小米決定拓展他的版圖,開始著手設計基於Android系統的整套介面-MIUI,免費提供下載及刷機,這對重度的手機玩家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再加上在論壇裡與玩家密切良好的互動性,使網友人數不斷的迅速增加,而下載MIUI來刷機的人數也達到了50萬次。最後,小米手機終於踏出最後一步,決定自己生產硬體的部份,於是一支軟硬兼施的小米手機就這麼誕生了。

這樣由軟體到硬體反過來走的歷程,實在與目前大廠的方式大相逕庭。而利用論壇上集體討論的力量進行非常深度客製化的研發,做出符合大家期望的手機,也跟一般大廠講究標準化的設計流程,關起門來練功的方式完全不同。雖說小米手機的方式充滿了草根性,但只要有足夠的量可以撐起這樣的模式,何嘗不是另一條成功的路。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龐大的內需市場
而除了上述的經營模式之外,造就小米手機成功的因素還有它所處的時空環境。中國大陸除了擁有全世界最多的13億人口之外,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用難以想像的速度在進步和發展當中。在這樣的時空環境裡,大陸的內需潛在商機可說是非常的可觀。而以簡單的數學運算就可以體會其中驚人的數據:30萬除以13億約等於0.00023,也就是說,10萬個人裡面只要有23個人購買,就可以達到30萬部的出貨量。

小米手機正是這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僅靠著論壇上與手機玩家們的互動,共同建立起一種信賴感及革命情感。再藉由網友之間的口碑快速傳遞,小米就這樣接到了30萬部手機的訂單。而這樣的經營模式和結果要在其他國家是不太容易複製的,就以台灣為例,在同樣討論熱度的情況下,而人口數卻只有2300萬的基礎,換算的結果就是只有5000台的訂購量,這根本是無法撐起一個品牌手機事業的。

隨著賈伯斯離開我們,Apple的未來雖然目前還看不出來會有什麼變化,但後蘋果時代的輝煌戰績,確實是由賈伯斯一手創世紀的,而當他離開後,這塊平板手機的戰場無疑的又會有一場精采的攻防戰。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最後受益的終究還是我們終端消費者。


參考文獻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代工是B2B品牌
by designwing


代工的本質
為何有代工產業需求,客戶的期待是什麼?討論這個問題有助於釐清代工產業的變數,以擬定合宜的實務作法。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中,先進國家廠商將非核心競爭力的工作內容逐漸釋放出來,委外代工需求於是產生 ,這些先進廠商普遍將委外代工視為發展核心能力,最具效率的策略(Proland and Hamel, 1990) 。代工可分為不同類型,如ODM, OEM,這邊主要是以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屬性廠商來進行討論。
 
不可避免的,品牌客戶把委外代工與廉價勞工、低運作資本與時程壓縮畫上等號。這似乎已經成為代工的必然條件,做不到就無生意可言。當然,台灣在民國五十年代,利用人力成本優勢推動加工出口區,成功奠定台灣經濟基礎。隨著經濟起飛,台灣薪資水平逐漸提升,金磚四國崛起,高勞力密集與低技術門檻產業逐漸外移。台灣代工產業也跟著升級,集中在資本密集產業,也從單純製造組裝到研發設計,生產投資規模日益擴大。但這種資本密集產業,一旦需求產生緊縮,就必須承擔生產線閒置與人力多餘的成本壓力。品牌客戶也透過分散訂單策略,讓代工廠商彼此價格競爭,每季定價調降的目標。代工毛利遭到壓縮,出現微利化現象。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分工體系中,從事製造代工的角色,資本建置龐大,但附加價值卻最低。加上近年來資本不再是門檻,例如:韓國培養國家級廠商 (Samsung, LG, Hyundai) ,資本遠遠超越任何台灣民間企業;大陸一些國企的規模也是。台灣代工產業面臨另一階段的轉型的關鍵之際。

追求成本優勢,這是目前代工廠商的主要做法。但是成本優勢出自何處?若成本優勢來自上下游整合、集體採購、物流控管、工廠自動化、優質產線規劃或創新架構,這絕對是好事也會建立起優勢;但如果單純來自於壓低薪資、簡陋設施、甚至鑽法律漏洞,這是絕對沒有未來的。不可諱言的是,很多時候廠商並沒有將自己設計研發這部分價值發揮出來,雖然是ODM廠商,但是卻流入與OEM價格競爭。原因是,許多代工業者,由於不具提供獨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只能以壓低價格與其他競爭者搶單。一方面不斷忙於壓縮自己的利潤,另一方面又沒有能力著手規劃後續產品策略,讓自己有更多轉換產業升級的能量,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代工的事實
如前面提及,代工是全球經濟化分工的情形,很多牽涉的是基本供需與市場平衡問題。這邊沒有複雜統計資料,只是既有的事實陳述。把觀察到現象紀錄下來。個人是從設計背景出發,所以比較集中在產品開發面。

微利化一直是進行式
最近代工微利化這個名詞,在一些財經雜誌報導上不斷出現,好像是突然發生的大事,但是其實從一開始即未曾間斷過。大家都在探討“Why”, 其實內心的想法是Why not 。供過於求的現象早已出現,品牌客戶有越來越多選擇,為何不貨比三家呢?,為何不從自己買方的優勢爭取更大利潤呢? 一方面,現在品牌廠商委外經驗也越來越豐富,這些外顯可見的價格空間,不可能被存在。換言之,明顯的價格空間,除非有"非我不可"的考量因素,不然,必定會被客戶壓縮的,這也他們的職責所在。所以,要改變微利化的走勢,唯有創造出非我不可的優勢與特點,可能是在某各領域深度著墨、可能是某項專利技術、可能是一條龍服務、品質的掌握或是產品整合能力。總之,品牌客戶在壓縮毛利動作是不會停止,但成本壓縮空間卻越來越小。

代工成功與否仍取決市場接受度
在理想的全球分工體制下,品牌客戶與代工企業理應共同追求最大利潤,但實際運作上常互相牽制。雙方過度聚焦成本,不是用創意方式來打破既有的架構,而是單純就各功能進行取捨,以支離破碎不連貫的合作程序。不知不覺犧牲品質與創新。品牌客戶也鮮少將此視為評估代工夥伴的準則,甚至認為這都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代工企業缺乏這部份誘因,也只願意聚焦在可量化的成本架構。 雙方都可以理解利潤還是來自產品在終端市場的接受度,但執行上,還是很難讓彼此互信。或許很多代工主管不以為然,覺得現在連生存都有危機,如何將人力轉到如此不明確目標,客戶決定就好了。正是這樣的思維,讓我們更裹足不前。各位檢視一下自己公司開啟的案子,有多少計畫是關於產品附加價值,還是只有多低價才能讓客戶買單的論點。代工只是過程,不是產品最終點,曾經花多少資源人力來了解市場,還是一直期待客戶給你所有答案。

代工是B2B品牌
代工所從事任何產品或服務,對客戶而言,都有一個印象在,這就是品牌。代表著自己的信用與能力,所以代工是B2B品牌。以品牌的思維切入,代工也應該聚焦自己領域,而不只是機會主義(例如:看到最近流行什麼,就想做什麼,或是任何族群都想要通吃);品牌必須堅持品質,不是一味想放寬品質的要求來降低成本;品牌應該理解客戶,事先幫客戶思考,而不是等單向等客戶給你所有指示;應該聚焦創新,成本、行銷、服務.等。如徐秀琴與劉維新在代工的困境的文章中提到對企業而言,附加價值的保證不在企業所處的位置,或是處在價值鏈的哪一段。而是他們是否提供具獨特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代工企業內設計部門應該思考這樣的可能性,企業高層主管,則應該創造這樣的氛圍與如此的平台。




代工與設計
台灣設計教育的假設條件,很多都是成功品牌下設計師工作內容,很少討論到代工企業體系內的設計實務,這中間落差,讓年輕學子誤以為是理論與實務的差異,轉而對設計實務的失望或認為設計教育跟不上時事。然而現況是,台灣多數設計師是在代工企業內服務,自己的職業生涯至今,幾乎一半時間在品牌,一半時間在代工,所以也不斷思索中間不同與改變,也是撰寫這篇文章原因。

 創意與執行:代工環境裡所面對的品牌客戶,多數都有自己的設計。代工企業內的設計師主要是協助設計的執行層面,接觸到前期的設計策略與產品識別的機會較少,或是這部份不具有發言權。相對的,品牌內的設計師,由於較少設計執行面的細節(代工企業內設計師協助完成),相對缺乏設計的執行力,或忽略執行力對設計品質的影響。概念上,我們或許清楚創意發想到設計執行各層面重要性,但在分工體制下,往往無法經歷全程。代工企業內的設計師都會有這樣的感觸,最常被要求不是創新,而是降低成本(老闆都會說降低成本需要你們的創意,如何便宜又讓人有驚豔..,讓人為之氣結)。決策會議中不變原則是哪個提案成本最低,或是哪一個良率會最好。

Placement不只是成本與效率:下面的情形,不一定發生在代工企業內,但是由於代工企業對成本有更高的優先權,這種情型更普遍。在產開發時,常常RD只思考成本與空間使用率。內部機心完成後,移轉到ID手上進行外觀的設計,也沒什麼討論空間。這樣作法的問題是,機心的架構其實是外觀的骨架,沒有好骨架是不容易有好的造型設計,客戶每次都會就這個層面要求架構改善。機心的架構代表了使用介面,常常會發現介面安排不符合人體工學,要求改善,換來的解釋是成本與空間效率,不知如何反駁的回答。但是到客戶端,這樣問題一樣被要求改善,這幾乎是每個設計案必定重複的迴路,不知為何不能在初期就討論這方面問題?

設計決策:代工企業設計決策很多來自於客戶設計窗口,這不會有太多爭議,但是連自己開發的Generic model的設計決策,都是由非專業的人士做設計決策,這樣的方式真的有待商確。與品牌客戶合作,尤其是一線的國際品牌,設計都是有獨立的決定權,以維持品牌應有的產品語彙與設計策略的貫徹。但是,不知為何到代工企業,這種非專業的決策行為,卻是被視為理所當然與接受。原因無他,只看到成本,其他都看不見。所以,如果有高階主管看到這篇文章,有必要思索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做這樣的事。大家都想創新,但是都不願意改變,連這種基本專業素養都沒做到。當然,設計師也必須根據產品目標定位、公司條件與案子任務做為決策依據,不可過於本位立場。

設計時程:被壓縮作業時間已經變成代工設計師生活一部份。當然,個人是不贊成這種方式,作業時間並沒有縮短,只是透過超時工作來解決。對很多代工企業高層主管,總是認為幾張圖,為何會花如此久。在這樣的觀念下,為何會有好產品或服務,為何會升級。我想這也是不單是設計部份,而是在代工企業內服務的RD之共同心聲吧。


 
設計的可能加值
目前代工企業內設計師主要工作內容為何?這方面每家公司出入應該很大,每家公司設計師負責範疇可能完全不同。所以,這邊不針對既定工作內容討論,希望焦點放在代工企業內設計師如何讓自己加值?我們前面討論代工企業要產業升級問題,其實設計方面也必須思考加值或升級的作法。個人是從代工企業是B2B品牌的角度,初步發想可能的設計加值方向。

設計執行的品質
從事執行面的角色,這也是目前ODM廠商的設計師主要工作內容。客戶目標是主導設計方向,又可以節省執行部分所需設計人力與時效性。所以設計的最終品質,幾乎由代工企業內的設計師透過執行過程在掌握的。這邊談的不是品管的品質規範,而是消費者或客戶的認知品質。之前看到一篇訪談Blezzard Entertainment創辦人麥克默罕,與我心有戚戚焉。他提到「在這裡,點子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執行力」沒聽錯?這可該是全世界最有想像力、最炫的地方?默罕指出「暴雪百分之九十的力氣,是用來擦亮點子。」原來,這才是暴雪稱霸全球的真正奧秘:最創新的生意,卻用最古老的方式完成,執行,是極端重要的過程。因為一流的設計團隊,才能磨出好設計的真價值。
 
優質化的設計服務:設計服務的品質取決於客觀的服務內容與主觀服務感受,客觀的服務內容包含3D模型、執行CMF、時程的效率….具體明確工作項目。主觀的服務感受則專業貼心的主觀感覺,更細心的客戶考量,如開會的效率,為客戶節省時間、溝通的應對進退。品牌觀念培養與知識,可以幫助理解客戶需求與期待,提供更精緻深度的設計服務內容。

圖片來自於 Google Search

透過設計串連製造端與消費端:如前面所言,一個開發案成功與否還是取決產品在市場的接受度,無論其是否委外。要避免單向等待客戶的指示,才會比競爭者有機會掌握市場先機。機會還是來自於市場,來自於消費者。很多時候,產品經理只是跟著市面上產品最新規格來規劃自己產品,簡單推算,這樣的產品開發推出市場,大概差了6-12各月(看產品複雜度),以目前產品週期而言,這樣產品有何展望。要改變此一情形,沒有其他捷徑,投資人力研究技術走向、市場概況與消費趨勢。這不是一個案子,必須持續專注的關注。
 
設計驅動技術的創新:技術能力是代工企業的基礎,無論是研發或是製造的技術能力。這些技術如何滿足客戶期待,解決消費者需求。如何整合成商品,轉換成利潤。設計的角色擅長於想像,立場上較容易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透過這樣的角色,想像技術可能運用範疇,思考核心技術的不同運用的可能。作為技術發想出發點,並透過嚴謹的流程(概念案的開發流程)來逐步實踐新技術能力開發,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可以確定是有這樣想法的人很多,但是具體達成功效的企業不多。這邊一定要介紹德國 Festo這家公司,他們每年會開發一些相當酷的概念案,這些提案背後都有很強的技術意義包含在內,而這些技術最終都會在公司未來產品運用上,這是我目前看到設計驅動技術力的創新最成功案例。右圖是這些概念案的源頭,中間發展過程,及概念案最後運用在實際產品上。有機會一定要來介紹這家公司。

Festo http://www.festo.com

參考資料

知識經濟與台灣的經濟結構與政策變革   陳信宏、劉孟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