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機介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機介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不是問消費者,而是成為他們…. Empathy Design
by DesignWing


這是老到掉牙的題目,每位設計師都懂的道理,為何要老生常談?接下去之前請先連結下面影片測試一下效果會更好,我們再繼續聊為何選這主題




Christiopher Chabris Daniel Simons (2010)的書看不見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中,提到他們所做的有關眼球追蹤的研究。眼球追蹤是一種追蹤某個人在看哪裡的技術。更明確的說,是在追蹤網膜中央窩在看哪裡,周邊視野則沒辦法追蹤。當人們在看籃球與大猩猩的影片時,同時進行眼球追蹤實驗,發現所有看這段影片的人都有看到大猩猩,但只有50%的人記得有看到大猩猩。所以,當你正在注意某個事件,而且沒有預期會有變化出現時,那你很容易忽略掉確實發生的變化(節錄自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很意外自己會忽略如此明顯差異的改變,視覺是如此,人的心智模式亦然,很容易選擇性注意,注意我們有興趣的、熟悉的、或是被導引的觀點。

這個實驗裡覺得自己被作者誤導了,所以才沒有注意到影片中的猩猩,但人的視覺與思維就是這麼容易受左右而不自覺。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看到了,其實常常只是看到我們想看的;更令人困擾的是,這通常是不自覺,設計師也是沒辦法避免與生俱來的心智模式。舉經歷過的案例,2005年台灣手機市場普及度較印度高,當年換殼機種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是改變心情增加新鮮感的刺激消費策略,這是我們熟悉與週遭朋友的消費模式,對自己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定見,從未質疑換殼可能會有不同情境與意義。一直到了印度做研究,才理解到換殼對當年印度消費者而言,並不是為了新鮮感,而是透過換殼讓自己手機換然一新,就像車子重新烤漆,尤其印度外在環境很差,加上手機佔收入所得比例高。設計師所注意或認知的問題,可能與目標消費群一致,然也有極大機會是有很大出入。

每位設計師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背景,對於消費者偏好做了臆測,雖然我們常常會認為沒有,或是真的是無意識到自己的偏好與真實間的落差,然而這是設計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每位設計師都知道設計的第一步,了解消費者,找出他們的需求與期待,避開主觀判斷,但是,了解消費者的關鍵是什麼,同理心設計(Empathy Design)論點因應而生,發掘潛在隱性的需求,避免設計師帶主觀態度來分析消費者。

同理心設計
Susan Carey1986年的Cognitive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的期刊文章陳述到:人對於事情的思考過程是建構於不完整的事實、過去的經驗、甚至於直覺感知。設計師也是一樣,進行設計案時,會就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分析設計重點與切入方向,這與真實消費者需求可能有很大落差。換個角度來說,設計過程中有假設或臆測是正常的,不然設計案應該無法繼續下去,雖然如此,重要是,要注意自己做了哪些臆測。另外,盡量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狀態下來臆測,這會大大增加可信度,這也是同理心設計的目的。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在設計上的運用,設計師換位思考,透過觀察、分析、討論與輔具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實況,體驗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情形,找出潛在需求與市場機會點。Leonard and Rayport對於同理心設計提出五個關鍵步驟:
  1. Observation
  2. Capturing Data
  3.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4. Brainstorming for solutions
  5. Developing prototypes of possible solutions
這些步驟很多公司都會運用,其中用的好或執行的徹底與否,出入很大。慢慢隨著我們資歷增長,運用經驗遠比這些步驟快而省時省力,漸漸我們會習慣性的遺忘應有的流程,逐漸用自己的主觀來判定設計重點。然而,市場的變化如此迅速,技術日新月異,一不小心我們就被過去的成功經驗給害慘了,過去的成功讓自己有理由堅持,排斥新的刺激更無法換位思考,所以,企業崛起與潮落,很多人說是策略錯誤,個人覺得是人性使然,人性常常才是主導這一切的因果。


同理心設計不只是觀察
回歸正題,既然答案是來自於消費者,為何不直接傾聽消費者聲音。問題是一般消費者的想像力與經驗是有限的,無法對於沒有經歷過的新產品與服務有太多想像與描述,除非已經有原型進行測試。用一般訪談方式在創意發想階段,仍有很大的局限(很多時候,問卷訪談得到只是籠統的結果,對設計助益不大)。同理心設計比較大的特色是發掘消費者潛在不自覺需求,所以,避免干擾或導引消費者,透過觀察是當前同理心設計的主要進行方式。

對我而言,同理心設計方法,最重要部分是提昇感受力。如果觀察可以與實際體驗並行,會是更好的方式;因為觀察之後解讀所看到的訊息,仍難脫離既有的心智模型,透過體驗比較有機會改變先入為主的成見,更何況有些情形是必須實際感受的,用看的是看不出味覺、嗅覺、觸覺與心理狀態的。簡單實用的治具設計實際操作,能讓設計師大大提升感受力,幫助設計師洞悉問題,激發創意的解決方案。下圖是很簡易的方式模擬銀髮族退化的生理機能,各位試想一下,用觀察的方式能正確感受關節退化觸覺不再靈敏,在日常生活裡所遇到的困擾嗎?要從消費者身上獲取創新靈感,不是問他們,而是成為他們。


學生時期有各種對設計師角色定義的不同論述,自己最認同的是設計師扮演著製造/技術端與消費者間的橋樑。就像橋樑的設立目的一樣,將A,B兩地連結起來,讓人可以自由來往其間,中間不再有巨大山谷或河流將兩地區隔開來。設計師本身的工作也類似橋樑的作用,目的在減少落差,扮演消費者與製造技術者間的橋梁,運用製造與技術開發出符合消費者的期待的商品與服務。同理心讓我們更有機會認知其中的落差,幫助我們洞察問題。同理心設計需要是更主動的動手體驗行為,時時保持包容心與好奇的態度。簡言之,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同理心。

參考資料
6.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
7.          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by Susab M. Weinchenk, Ph.D, 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謝靜玟譯,旗標出版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勾勒未來的創意()------論前瞻設計
by DesignWing



前瞻設計?第一時間的自己的想法是,這些國際大廠真是有錢又有閑,我們量產的案子都做不完,哪有時間發想幾年後的概念;心中也浮出疑問,前瞻設計對企業有何助益?"對於這個議題的涉略,源自於多年前與Siemens的合作,也改變了我原本的無知。

這邊想先界定一下文章所談的前瞻設計,確保我們是在同一觀點討論這議題。前瞻如字面上意義往前看的意思;前瞻設計是透過想像力模擬未來產品或服務的可能使用情境;尋找可能的機會,先前發現與準備,有時間蘊釀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能量。不是為了立即要步入量產的開發案,舉例說,如果手機開發週期是8-12各月左右,那麼這領域前瞻設計指的是24各月以後的產品,不同領域週期不同。前瞻設計雖然可能帶領企業找到新優勢,同樣的,也意味著極大不確定性與風險,而且在不確定性極高的狀況,就需要前期資源的投入,這也是很多企業選擇省略這類的專案。既然如此,為何一線的國際企業仍願意投入龐大資源推展前瞻設計?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中間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不是RD的錯
換各角度觀察,為何這些優秀企業可以領先市場推出新的產品?它們憑藉哪方面能力可以比競爭者優先掌握市場需求,領先開發出主導市場的產品與服務?憑藉更高的效率所以可以領先嗎?RD更專業優秀,所以更快找出答案嗎?就合作過程中,個人真的覺得關鍵不在此。台灣產業多數以代工起家,我們擅長的是效率與執行力,依照客戶提供的產品方向,壓縮成本與時程的方式來取得原廠委外代工的生意。就算推出自我品牌,內部管理者面臨自己尋找利基點、品牌定位,但是長期以來都是依照別人給方向的經驗,所以,仍然期待別人給答案或完全追尋別人的腳步規劃產品;沒有相關經驗讓組織懼怕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始如何運作才有機會慢慢累積領先所需的優勢。最常看到的作法是就一線品牌推出最新產品的規格,試圖以更低價的方式追尋市場領導者,也是常常會聽到的老二主義的經營方式,無所謂的前瞻設計的規劃與運作流程。如此隨機運作方式,要領先競爭者掌握市場方向,領先佈局技術力,培養出雄厚的技術優勢,根本是沒有機會;不然就是太單方面著重技術生產,忽略技術的有意義運用。


設計提案的會議上,案子的創新品質很少被好好討論分析;我們通常選擇避開問題以為這是降低風險最好方法,而不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以取得優勢與競爭力(前提是這各問題是有意義,值得花心力解決的)。評估最常聽到的,成本太高、良率太低、沒有做過把握度不高,沒有時間試,甚至以直覺不可行來搪塞;而很少聽到這各方向是對的,大家想想看有無好的解決方案克服目前的問題。這時不免向RD抱怨態度過於保守,甚至試圖找例子來說服,但是常常得到的是條件不一樣,問題仍然是沒有解決方案。但是很多引領市場的產品都是出自於台灣RD,所以原因真的是技術力?還是這些成功產品只是台灣RD執行力的展現?我們欠缺的是技術的開創力,也就是創新能力?
 
                                                                                             圖片來源

我們的產品規劃常常壓縮到連執行的時程都很趕,要在時間內做出可靠性高一點的產品都很已經日以繼夜了,如何有時間與心思嘗試新做法並驗證?完全沒有探索的機會如何創新?沒有容忍嘗試的風險如何突破?而且企業鼓勵RD的可靠性多於創新,所以,如果我是RD,很難不像現實開發案運作情形低頭,選擇保守熟悉的方案。


為何前瞻設計要與一般開發案分開
前瞻設計對未來做了很多假設,將變數單純化以便於想像模擬未來,這必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如20世紀末的哲學家皮爾斯認為新觀點、概念或想法,都不可能被是先證明,所有新構想唯有透過未來事件揭露才能驗證。所以,前瞻設計就如處在一團迷霧之中,如果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如果這是在真實世界中,維持不動來試圖等待迷霧散去,可能才是安全的方案,縱使知道附近就是寶藏之處,別人隨時可能捷足先登。所以前瞻設計更像一場模擬訓練,這時接受創新伴隨而來的直接立即的風險度大幅降低。


尋求創新,不確定因素與挑戰本來就會更多,需要時間醞釀累積,逐步投入資源驗證概念,累積實踐概念的技術能力,讓概念逐漸成熟。當概念成熟後,就會轉移成為量產開發案,此時目標經過長時間釐清修正,也累積足夠的技術含量,整合了所需要素,所需的是更細節的執行力與效率。所以,前瞻設計重點是創新並逐步累積實踐創新的技術力;相對的,量產性的開發案,重點是執行力、效率與良率,混在一起進行,常常會有目標立場的模糊與衝突,既無法接受創新,也無法達到有效的執行效率。如Festo這張表裏所表示的,創新很難一步到位,需要不同階段與時間的轉換;而量產的案子如果有前瞻設計的先前投入,目標會更明確,也能更充分整合所需要素。


前瞻設計不等於保證
前瞻設計無法明確保證成功,沒有可靠的產出結果,對於企業內抗拒它的力量很大;加上人性更趨向穩定與相信過往的成功經驗,所以,要推動前瞻設計及確實執行,需要管理階層最大支持。雖然前瞻設計不代表一定成功,企業也不一定要進行才能存活,然而,長時間領先主導市場的國際企業,透過前瞻設計系統方法不斷往前推進,維持領導的創新力、技術力與產品力。
換言之,沒有失敗的接受度之企業是無法創新的,因為創新是未發生的運用與發明,要產出這樣的概念就有許多假設,這都是不確定的,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企業維持現狀或用過往經驗應付未來,一樣是很大風險。對我而言,前瞻設計就像開車要往前一段距離看,決不能只看眼前,因為眼前一切都發生太快,會來不及反應,或是疲於奔命;當往前一段距離看,就會比較有心理與反應準備時間,也會有大概方向感覺做出反應,其他相關細節,就留著下次討論吧,看完如此嚴肅的文章,應該想睡了吧!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為發燒而生-小米手機
by DesignWing


手機的外貌與內涵
在還沒有什麼智慧型手機的那個年代裡,想要選購一支手機,除了品牌情節之外最最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手機的外觀和造型了 - 要選可以帥氣掀蓋的Motorola折疊機嗎? 還是滑就是時尚的三星滑蓋機? 還是要簡直好看的SONY直立手機? 這些外觀、材質的差異往往直接影響手機的銷售量。而各手機之間的功能差異,卻跟游泳比賽一樣:不就是你做什麼動作,我也跟著做什麼動作嗎?

但曾幾何時,手機的生態已經慢慢由外貌協會,轉變為重視內涵的方式。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手機時要考慮的是要吃蘋果嗎? 還是吃芒果呢? 還是要跟小綠人一起玩? 由於網路環境的進化改變了手機的使用行為,而軟體開發商也大量的注入各種實用有趣的APPs,以及系統平台操作模式的習慣性,使得手機市場的生態轉變成系統平台才是優先考量的要素。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小米手機的誕生 
20103月,前大陸金山軟件的執行長-雷軍,找了來自GoogleMicrosoftMotorola等業界經歷豐富的其他6個人,低調的成立了小米手機。短短的500多天內,他們從原先只是設計幾款智慧型手機APP的開發商,開始建構起Android平台的整套UI,而藉由與玩家網友們在小米手機自家經營的論壇上不斷的互動與討論,他們決定推出連同軟體平台與硬體外觀,一支由靈魂到軀殼都是自行研發設計的完整手機品牌-小米手機。

這家短短成立不到兩年的手機軟體公司,居然有能力在這個由AppleHTCSAMSUNG...等大廠瓜分大餅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裡,用這麼短的時間引起網友們如此廣大的迴響,在一公佈手機上市的消息後,就立刻湧入30萬支的網路訂單,可見這個市場還潛在其他有別於主流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一支倒著走的手機
在以往,甚至是目前為止的幾家手機大廠,雖然也會進行軟體介面的研發,但通常都是以一定的硬體開發技術和供應鏈為基礎,著手開發手機,再將軟體介面架構在這些標準化的硬體裡。但小米手機走的卻不是這樣的歷程順序。

在剛成立之初,小米手機基於手機上最核心的功能-通訊,而將重心擺在「米聊」這樣的通訊軟體身上,並且開始經營自己的論壇,而在累積了一定的粉絲之後小米決定拓展他的版圖,開始著手設計基於Android系統的整套介面-MIUI,免費提供下載及刷機,這對重度的手機玩家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再加上在論壇裡與玩家密切良好的互動性,使網友人數不斷的迅速增加,而下載MIUI來刷機的人數也達到了50萬次。最後,小米手機終於踏出最後一步,決定自己生產硬體的部份,於是一支軟硬兼施的小米手機就這麼誕生了。

這樣由軟體到硬體反過來走的歷程,實在與目前大廠的方式大相逕庭。而利用論壇上集體討論的力量進行非常深度客製化的研發,做出符合大家期望的手機,也跟一般大廠講究標準化的設計流程,關起門來練功的方式完全不同。雖說小米手機的方式充滿了草根性,但只要有足夠的量可以撐起這樣的模式,何嘗不是另一條成功的路。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龐大的內需市場
而除了上述的經營模式之外,造就小米手機成功的因素還有它所處的時空環境。中國大陸除了擁有全世界最多的13億人口之外,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用難以想像的速度在進步和發展當中。在這樣的時空環境裡,大陸的內需潛在商機可說是非常的可觀。而以簡單的數學運算就可以體會其中驚人的數據:30萬除以13億約等於0.00023,也就是說,10萬個人裡面只要有23個人購買,就可以達到30萬部的出貨量。

小米手機正是這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僅靠著論壇上與手機玩家們的互動,共同建立起一種信賴感及革命情感。再藉由網友之間的口碑快速傳遞,小米就這樣接到了30萬部手機的訂單。而這樣的經營模式和結果要在其他國家是不太容易複製的,就以台灣為例,在同樣討論熱度的情況下,而人口數卻只有2300萬的基礎,換算的結果就是只有5000台的訂購量,這根本是無法撐起一個品牌手機事業的。

隨著賈伯斯離開我們,Apple的未來雖然目前還看不出來會有什麼變化,但後蘋果時代的輝煌戰績,確實是由賈伯斯一手創世紀的,而當他離開後,這塊平板手機的戰場無疑的又會有一場精采的攻防戰。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最後受益的終究還是我們終端消費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