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Memphis-理性主義的反動
by designwing

Memphis 創始成員 (1981)

Bob Dylan的歌聲揭開反理性設計的號角
198012月的一個晚上,當時已經63歲的Ettore Sottsass與一群未滿30歲的年輕設計師在自家公寓裡聚會,但這裡並沒有人談論設計方法,也沒有人在意造型色彩與機能的嚴謹關係;空間裡瀰漫著笑聲與煙霧,葡萄酒混著激昂的情緒;此時,在唱片裡Bob Dylan反復地唱著“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於是Sottsass: 「好吧,讓我們叫它Memphis吧」!就如同搖滾詩人Bob Dylan歌曲裡所描述的,Memphis是關於藍調、搖滾的田納西小鎮(貓王故鄉),同時也是具歷史意義文化的埃及古都,它象徵著把傳統與大眾文化相結合的意思。
Memphis沒有發表主張宣言,因為他們反對任何限制設計思維的固有觀念,反對現代主義形式追隨功能的絕對地位,他們厭倦了現代主義統一了所謂高尚品味(good taste)的價值標準,也受夠了生活中永遠是垂直水平的牆面,調和色系的地毯和冷調黑灰色的室內傢俱。他們開始注重設計的裝飾性,注重設計的個性化及人文思想精髓,完全放棄了沒有色彩、功能主義、“Less is more”的原則,走向了產品設計的後現代時代。
Ettore Sottsass(1917-2007)

以感官取代心智理解的設計
Memphis並不以科學角度而是從人文角度來看待設計,Sottsass也曾在受訪裡談到: 「我們是以感性而非心智來理解這個世界」。以往現代主義的理性原則認為形式(form)、功能(function)和材料(material)是互相依存的,並以最簡約最忠於物料特性的方式來設計,例如: 包浩斯時代的第一把鋼管椅,採用最極簡的外型配合鋼管的鋼性與彈性,加上皮質座墊與靠背,並統一與標準化所有零件,但這也將美感途徑侷限於科學化了。
Wassily chair by Marcel Breuer
然而,Memphis卻認為形式、功能、材料彼此是能獨立存在,並認為理性不能統一多元化的世界,產品的功能只是人、器物與生活之間多種關係之一。形式並不只是為了表現功能,它本身是一種隱喻符號,可以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材料不單是設計的物質保証,也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例如:Sottsass設計的carlton bookcase,在造形上以類似機器人的型態,賦予一個存在的個性,在材料上則選用通俗的美耐板,用大膽的色彩裝飾並使用大理石的紋路,呼應他們所要表彰的畸趣設計(kitsh design),一般譯作庸俗的藝術作品,但是它的真實涵義其實是淺顯、通俗、新奇、炫耀和流行時尚。
又例如Memphis另一要角Michele De Lucci所設計的first chair,以功能面來說,絕對稱不上舒服,但是他以塑合板圓面、球體、金屬圓管等基本幾何元素加上鮮豔的天藍色,呈現了擬人化的雕塑式美感,堅信「自由」是生命的核心價值,而「設計」則是展現獨立個體自由度的最佳工具。
Carlton Bookcase by Ettore Sottsass                                                First chair by Michele De Lucci 

Memphis是一帖猛藥
Memphis(1981-1988)是一個團體(group)也是一個運動(movement),說長不長的8年,最後雖然解散但卻也成立了公司保留了品牌至今,設計史喜歡稱它為曼菲斯風格(Memphis style),但它更像是一帖猛藥,不能長期服用卻又帶來一定的衝擊與影響:

1.  嘗試實驗性的新材料:
Memphis設計的產品種類涵蓋傢俱、燈具、居家用品等,而它在材料的使用上除了涵蓋各種玻璃陶瓷金屬外,更嘗試了新的塑膠材料-美耐板,並實際找廠商配合開發,創造了很多富大膽色彩與裝飾性pattern的產品,這或許也造就了之後義大利品牌勇於應用新材料在產品上,出現了如Kartell這類以鑽研塑膠材料傢俱的品牌。
新增說明文字
2.  審美意識的改變:
在以往的設計裡,習慣用理性科學的眼光帶入設計領域,memphis所謂的「裝飾非罪惡」卻影響人們審美意識的改變,它所追求的裝飾是一種感性要素的安排,在這個衝擊的過程裡,使得帶有主觀情感色彩的非理性成分在設計領域中蔓延,像是後來興起的產品語意學派,開始使用暗諭與隱喻來豐富造型語言,嘗試藉由造型來傳達情感的部份。

3.  為萌芽的設計產業注入養分:
義大利Artemide燈具是在歐洲家喻戶曉的燈具品牌,他的創辦人之一Ernesto Gismondi正好也曾經是Memphis的一員,而他更網羅了Memphis創始人之ㄧ的Michele De Lucci成為Artemide最重要的設計師,或許是因為Memphis的影響,以人為本的精神一直深植在Artemide的設計哲學(The Human Light)之中;另外創立於1921年的Alessi,自從memphis運動後,Alessendro Mendini, Michael Grave…等相關設計師的加入後,亦開啟了Alessi-Design for Fun的時代,創造出擬人化、趣味與豐富色彩的產品風格。諸如此類的改變或許未必和Memphis有直接相關,但它那具有衝擊性與反動的能量,確實為設計注入了另外一種前衛的思考方向。

Ernesto Gismondi                        Michele De Lucci                                Alessendro Mendini                 Michael Grave

Memphis看台灣設計
有人說Memphis運動進行的設計只是一種思想的辨證,為的只是提出反理性主義的設計,但是這些看似無用的產品卻也是當時的設計師拿著設計圖和工廠一起開發出來的成品,而非只是為了應付展覽的藝術品;他們以一個更務實的態度去實踐這些天馬行空的設計想法,影響的層面並非只是消費者對新生活新設計的需求與體認而已,藉由與產業合作開發應用新材料,也間接讓企業從設計看到無限的可能性,這是筆者最為肯定的地方。最近幾年台灣由設計師自主發起的台灣設計師週,我們看到了年輕設計師對設計的熱忱與能量,以及勇於對未來的設計提出宣言與看法,更讓我們看見台灣設計產業除了電子資訊產業之外,還有不同的思考向度,我想這是值得鼓勵的正向發展。但是身為台灣設計師的筆者心中仍然存在著一個大哉問,究竟什麼是台灣設計?什麼樣的設計元素可以建構出屬於台灣設計的輪廓?又要如何有效地結合文化活動或設計運動,讓設計師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同時也能讓企業真正因為台灣設計而產生質變。我想就在我們研究或了解Memphis的同時,能夠作為借鏡並感受這一股改變現況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努力並期待它有一天能夠發酵,使台灣設計可以成為設計史裡的一章。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文獻
1.    Design Now / Volker Fischer
2.    「Memphis風格的起源及其影響」,工業設計雜誌,第20卷,第1期,方裕民,1991
3.    Ettore sottsass-中文百科在線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07534.aspx 
4.    Ettore sottsass-PChome個人新聞台/Design Mania http://mypaper.pchome.com.tw/mmike/post/1320850018
5.    Memphis家居浪潮-FT中文網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07808
6.    Memphis公司網站 http://www.memphis-milano.it/
7.    文章所有圖片接來自於 Google search






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過去的傳奇~今日的經典


談到流行時尚一定不能錯過義大利設計,而說到義大利設計會有什麼從你腦中飄過?是頂級超跑MASERATIFERRARI,男人夢想的機車DUCATI,老牌燈具廠ArtemideFLOS,家具設計的MAGIS、Kartell還是頗具創意的設計品ALESSI,從精品到生活用品大概有一整串知名的品牌,每個都是世界非常知名的頂級品牌,有非常多經典的好設計,但一般人對於這些品牌或許就僅侷限於欣賞與讚嘆,跟自己的生活好像扯不上關聯,義大利設計沒幾個人真正去感受過。但其中有個義大利國民品牌他的經典設計早已融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每個人小時候就已經知道,在爸爸那個年代他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可以說在當時能站在上面是一件多麼帥氣拉風的一件事,這個品牌早已深植在每個人心中,他就是Vespa





一件革命性的產品出現-Vespa,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Vespa1946年在米蘭"salone del ciclo e del motociclo" 這個機車展中第一次發表,第一部量產車到現在已經超過60個年頭,在當時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Piaggio公司從原本是一間生產飛機與飛艇的公司﹐想轉做好騎、多數人都負擔的起的摩托車,在時空背景多重因素下Piaggio公司老板Enrico Piaggio 就請當年設計直升機的 Corradoni D' Ascanio這位航空工程師來開發這個產品,由於設計出的金屬車體非常像一隻黃蜂造型,所以取名為Vespa也就是義大利文黃蜂的意思。


"Not just a scooter, a way of life"
Vespa的出現絕非偶然,和當時的時空環境與設計師本身的背景有著極大的關係,以當時的周遭環境其實路面並沒有非常的平坦,常會有破胎以及鏈條鬆脫的狀況發生,再加上在下雨的天候騎機車衣服常會搞得非常的髒,所以在當時騎機車常會搞得灰頭土臉,不同背景的設計師對問題的看法或許相同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常常不同。Corradoni D' Ascanio出生於1891年本身就是學習工程方面,在1925年他創辦了一間公司專門在做航空器設計,在1931年他被找來設計Vespa,所以他的專業與一般設計師就不盡相同,從他的角度來看機車這件事自然就會激出不一樣的火花,在針對破胎的這個問題上他使用了有如飛機起落架的單懸臂的方式,讓破胎時更容易更換輪胎,對於機械結構則改變了鏈條帶動的驅動方式,改為直接驅動的傳動方式,在造型上很自然的運用流體力學流暢的車體,有如飛機一般金屬打造的鐵製車殼,將整個機械完美的整合在鐵皮之內,這就是Vespa最革新的部分,完全顛覆了傳統機車的架構,Vespa的出現改變的不只是全新的機車造型,而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當然Vespa可以在世界發酵引發熱潮,好的行銷也功不可沒,1953的經典電影「羅馬假期」裡面,奧黛麗赫本與葛雷哥萊畢克就是騎著1951年款的Vespa,經歷一場浪漫的羅馬之旅,將Vespa這項優美的產品結合美麗浪漫的故事,塑造了俊男美女騎乘帥氣機車的夢幻畫面,催化了Vespa在人們心中優雅浪漫的感覺,這就是同為義大利出品的機車蘭美達(Lambretta)所無法比擬的。


設計語言的延續
Corradoni D' Ascanio這位Vespa的發明人1981年去世,在他主持Vespa設計的50個年頭裡,他的作品超過130個不同的車型,對於Vespa設計的延續功不可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管是機械結構的演進還是流行風格個轉變,對於Vespa這個經典品牌他的精神與產品的識別是不會改變的,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就是Vespa,從中可以整理出幾個Vespa專屬的特色:
l將機械完全包住的scooter架構已經是Vespa的代名詞。就像隨身聽同等於Walkman一樣
l有如飛機板金的金屬打造的流線車體
l懸吊系統的不斷演進,Vespa前輪還是維持飛機起落架的單搖臂式設計

l座椅下方還是維持C型的造型特色

l體中央骨架隆起的造型特色與腳踏區域條狀的突起處理
l機腹與機尾造型保有Vespa(黃蜂)蓬起造型特色,儘管市面有許多模仿Vespa的蓬起造型語彙,但少了原創精神永遠不會是Vespa
l維持一貫有如黃峰身上線條的條狀散熱孔型式
l車頭有個小鼻頭的進風設計


引領設計潮流
Vespa的設計裡可以看出整個交通工具設計風格的演變,設計就是這麼奇妙的一件事,可以看到這些同個時期的交通工具,彼此之間是相互影響的,舉例同為經典設計的德國國民品牌Volkswagen Beetle ,在同個時期與Vespa之間的風格其實很接近的,這些經典設計不僅保有本身產品語言的延續,也與世界潮流是相互接軌,這也是這些經典設計為什麼一直活在人們心中,永遠可以傳承下去的原因之一


流行與復古並存
什麼樣的產品可以成為經典?什麼樣的經典可以永遠流傳?從Vespa的身上我們找到了答案,Vespa對人們來說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人們對機車騎乘的看法,原來騎車也可以如此的優雅,不管你是單獨騎乘還是騎著你心愛的女友,不管你是穿著西裝還是穿著休閒的T恤,都可以騎出自己的品味,這也是Vespa所提供給人與眾不同的感覺,對於每個Vespa車迷來說,心中有款自己最愛的車型,不管你是哪一代的Vespa通通都是Vespa,或許你喜歡追求潮流,或許你喜歡復古懷舊,你可以打造你自己獨一無二的Vespa,這就是Vespa最迷人之處,對於義大利設計來說,Vespa絕對是不會缺席的重要品牌!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文獻:

2012年1月5日 星期四

光  的  旋  律
By designwing



 
http://www.a1-diamond.com/index.php


看見光
鑽石透過精確的研磨切割之後,可以打造出全反射的多面型(brilliant style),這種形狀的琢面能將光羇留在鑽石內部,散發出細緻璀璨的魅力光芒,而是這一切視覺經驗的主導者光線主宰著我們看到的一切,視覺所見的繽紛世界,都源自於光與物質間選擇性的反射、吸收、折射與散射,而我們生活的空間在陽光褪去之後,整個世界也會跟著脫去亮麗多彩的外衣,只留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我們想先撇開光的其他特質,以光與視覺之間的圓舞曲為主軸,看看這兩者之間會舞出什麼樣的旋律,因為視覺不單是眼睛看見而已,更結合了我們腦部的詮釋,讓我們不只看見了光,也感覺到了光。


光與情感
大家是否曾經在秋天開車上班的途中,看到陽光普照灑落在身上時,會有股想要翹班來個踏青一日遊的衝動? 或散步於佈滿夕陽餘暉的沙灘上,享受著心曠神怡的感覺? 或是在連續陰雨綿綿、沒有一縷光芒的陰天裡,感到心情很鬱悶呢? 我們的情感其實隨時被光所牽動著,那也是為甚麼我們語言與文字中充滿光與情緒的相關用詞。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完整的視覺經驗不只是眼睛看而已,還結合了心智的詮釋過程,這個過程充滿個人認知、經驗、背景的差異,這也是人類大腦以詮釋的能力賦予光在情感上的驅動力量。我們常常發現在不同場合會運用人工光線掌握現場的氛圍,例如在戲院、現場演唱會、百貨公司或高級餐廳;或是在教堂的空間中,透過光線的安排與控制,來傳達權威、莊嚴。這種情感性的光線運用或許和照明本身一樣古老,而無論所採用的照明方式為何,都試圖透過光線來主導空間中的氣氛。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Siteco                                                   圖片來源


自然界的光
生活中,我們都經歷過不同光的體驗,例如攝影愛好者會利用相機,透過光圈、焦距、曝光時間、取景的適當調整,有系統的掌握這些要素來記錄捕捉個人風格的那一瞬間,所以對於自然界的光,我們也許可以找到有系統的觀察模式來師法自然。而一直以來,人類的照明經驗幾乎都是學習於大自然,也希望能仿效自然光的極致表現,因為即使是同一地點的自然光線,在不同季節、時間、氣候、溫度、濕度等的條件下,都會展現出風華萬種的姿態,而這也是人工照明所望塵莫及的。筆者整理了Gary Gordon, M. David, Victor Olgyay的論述,將自然光分成三種要素,透過這些觀點能讓我們更有系統的觀察自然界裡捉摸不定的光彩。


  • 第一要素是包覆感(Ambient),就像身處於霧中的經驗一樣,在沒有光源方向性的情況下,也就不會產生強烈陰影,使對比柔和,物件和空間相互協調不爭寵,給人輕鬆舒服的感受,彷彿置身在風和日麗的秋日,也就是我們一般大範圍環境光。
  • 第二要素是聚焦性(Focal glow),例如光線從雲裡透出的幾道光芒,或是夕陽西下時拉出長長的影子,具有強烈的方向性與光影對比,讓人感受到空間與物件之間被強調出來的立體效果,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運用具方向性的投射燈,來強調商品或空間牆面紋理的做法。
  • 第三要素是(Sparkle),就像日光映射在水面時,我們感受到波光粼粼、耀眼奪目的效果,或是光線在透過水晶反射之後所呈現出的奢華絢麗光效,都是讓人炫目豐富的視覺經驗。


這三種光的要素通常以各種比例與分布並存於環境中,而且隨各種天候、時間的變數,以不著痕跡又即時連續變化的方式上演一齣齣的行動劇,這也是為何建築師極力追求引光(自然光)入室,燈光設計師追求突破自然光與人造光的界線,借力與師法於自然。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照明
Flos強調soft architecture...讓燈光成為建築的一部份, 而且是以仿自然的造型出現,似乎都是想打破室內室外兩者的藩籬,讓不同時間在自然光與人造光完整銜接。所以照明設計必須同時考慮自然光源、建築本身的空間規劃、空間主要從事的活動與空間物件同時考量。我們視覺是透過光在空間中的流動,與不同介質交互作用產生的反射、折射與透射,而產生意識和感知空間的。燈光設計師會依據空間的特性,例如空間大小與格局、空間從事活動,例如工作場所或是商品展示空間的不同目的,再透過Ambient, Focal glow, Sparkle不同光效燈具的不同比例配置,來塑造空間的氛圍。透過此一氛圍,讓工作可以更安全專注,吸引消費的慾望,卸下緊張的情緒,喚起浪漫的回憶,這也是照明的最終目的。所以,照明設計無法簡單涵蓋而論,需要客製化思維,而不只是看統一標準化作法。

Artemide                                        Axolight                                   Marino cristal    
 

光源技術早已遠遠超越單純只是照明的層次,一線的燈具品牌將燈具設計重點放在空間氛圍塑造,而新的光源技術更是突破這方面的技術門檻,完全考驗著燈光設計師的創意與想像力。如Artemide的創辦人Ernesto Gismondi所提出隨著設計進入最困難階段,我們認為與其花費太多力氣在物體上,不如更著重於光線本身,特別是光的顏色,其實,我們已經開始研究光線的心理要素Artemide Metamorfosi燈具這項裝置本身並不是要讓人看見的,而是要人感受其所發出的光。而Ingo Maurer認為燈具的設計不在創造物件,而是營造氛圍,不該和功能原有的美產生違和感,反而要把素材該表現出來的味道,發揮到淋漓盡致才對。還有喜多俊之在其作品TAKO and KYO中,尋找透過和紙的柔和燈光,產生完全散射光線。在光的領域裡,要達到純照明的亮度條件已經是基本功也是差異化最少的領域了,而未來照明的真正價值,在於創造光與空間中細微情感的觸動。


          Artemide                                                              Ingo Maurer                                         喜多俊之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光的故事,波寇維茲著,林志懋譯
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Diane Ackerman所著
Design Drive Innovation by Ernesto Gismondi
Interior Lighting for designers 4th ed. by Gary Gordon
Architectural lighting design 2nd ed. by M. David, Victor Olgy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