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在"虛"與"實"之間
by DesignWing

圖片來源:


不知從何時開始,觸控螢幕的各種裝置已經大量的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而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周遭的人不難發現,無論在捷運裡、公車上、行走間,都會看到大量的新興一族-低頭族。這族群裡的每個人,像是無法抵抗地心引力一般低著頭緊盯手上的觸控螢幕,手也沒閒著不斷的在上面輕點與滑動,而這樣的現狀已經構成了一幅現代人獨有的特殊畫面。
圖片來源:

在觸控之前

從開始有個人電腦以來,操作的裝置一直都是由鍵盤及滑鼠這兩位擔任神荼鬱壘的門神腳色,這得回溯到當初賈伯斯參觀過全錄以後將GUI導入了Lisa電腦,然後比爾蓋茲參觀過賈伯斯的原型機之後又把GUI放進Windows裡發揚光大,不管這其中到底隱藏了多少矽谷海盜們你爭我奪他搶的圖形介面秘辛,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種圖形介面基於鍵盤滑鼠的操作方式,深深影響了人們使用電腦的方式20餘年。

在某種程度上,實體鍵盤的輸入方式相對於觸控螢幕而言,反而是相對令人感到安心的,因為實體鍵盤通常有明顯凸出的鍵帽,可供手指的觸感神經辨識按鍵的相對位置。所以一旦熟悉了打字的輸入模式,有些人甚至可以自行啟動盲打模式,霹靂啪啦的眼睛幾乎不瞄鍵盤一眼就可以順利打出一串句子。而滑鼠的功能,主要是負責在pixel的世界裡到處遊走,利用虛擬游標的這個領航員讓使用者可以精確的點擊、圈選或移動各種選項或按鈕。

一直以來,我們已經非常習慣這種用鍵盤和滑鼠來輸入及選取的操作方式,但其實它們並不是一種最好最直覺的操作選擇。雖然剛剛提到實體鍵盤有其明確按鍵回饋的優點,但它卻需要搭配滑鼠來負責移動游標選取目標物,此時右手(或左手)是相當忙碌的,除了要控制滑鼠的移動、左鍵、右鍵和滾輪之外,要輸入文字時也需要不斷的在鍵盤和滑鼠之間切換移動。而眼睛也沒閒著,不只要盯著螢幕,在輸入時也得常常低頭注意手指是否敲對鍵位。加上攜帶並不便利,這也是筆記型電腦這種將主機、螢幕、鍵盤、滑鼠合而唯一的裝置可以一直存在的原因。

點亮觸控螢幕
早在1980年代美國軍方將觸控技術移轉至民間之後,貝爾實驗室就已經研發出一種能夠用多於一隻手來控制改變畫面的觸控螢幕了。到了1999年,Fingerworks這家公司更生產了多點觸控的產品,包括iGesture板和多點觸控鍵盤。而在這專利維持了多年之後,2005年蘋果公司收購了這項專利。
圖片來源:
 
而其實從有了觸控螢幕的技術以來,許多廠商都陸續投入了不少的資源研發各種相關的應用,這些應用也慢慢的深入我們生活之中,例如ATM提款機、高鐵購票機、7-11ibon多媒體資訊站...等等,對於這些機台的操作我想一般人應該是不陌生的,但真正讓觸控螢幕幾乎快成為你、我身體上的一個器官的,應該就是2007年發表的第一代iPhone了。



iPhone一上市馬上造成一種如宗教般的信仰狂潮,而之後iPad的推出,甚至快把整個平板電腦、PC和筆記型電腦的市場打趴到幾乎重新洗牌。在這股狂潮的推波助瀾之下,全世界興起了一股觸控螢幕的海嘯,幾乎鋪天蓋地的席捲了人們的操作行為。不知各位讀者是否曾經像筆者一樣,在習慣了觸控式手機之後,現在只要看到會亮的螢幕,就會企圖使用手指想要點選畫面裡的按鍵、圖片,甚至是長的像個框框的東西就會情不自禁想要touch一下呢? 而很多公共空間如一些賣場,也因為這種非觸不可的行為已經是一種反射動作,造成有些非觸控式螢幕甚至需要貼上「此非觸控螢幕」的警語,來防止大家因為誤解而搓壞了螢幕。



觸控螢幕的操作相較於傳統的鍵盤或滑鼠,有它絕對致勝的優點。例如看到哪,手就點到哪,回饋也跟著反應到哪的直覺操作,就不是鍵盤滑鼠雙門神可以比擬的。一切的一切,都只要在一塊觸控面板上面就可以搞定你的整個世界,而在這個無線網路極度發展的世代裡,也讓很多事情不再需要在定點,就能帶著輕便的裝置輕鬆完成。



但觸控螢幕也並非就真的如此的小神童,就以車用中控系統的操作介面為例,駕駛最需要的是專注力,畢竟行車首重安全性,所以車用的中控系統就不能有任何造成駕駛分心的設計,這時,一片平到可以當鏡子的觸控螢幕可能就無法勝任這個任務了。因為要操作觸控螢幕依賴的不只是手指而已,還需要靠視覺的定位才能看到哪、點到哪,這對於行車安全是極大的威脅。而在眼睛不需離開前方視線的狀況下,利用按鍵的大小、質感和相對位置以觸覺來判斷要操作的項目,才是最安全的選擇。



五感的未來

近來在網路上可以時常看到一些觸控螢幕的創意特殊用途,例如開啟iPadAPP的動態畫面,吸引貓咪不斷的用腳掌拍打,或是用打螞蟻的遊戲,讓螢幕前的蜥蜴或青蛙無法自拔的用舌頭企圖消滅裡面的電子獵物。雖然這種情況應用某種程度上只能算是一種網友們的惡搞,但這種使用情境在以往是讓人想像不到的。
圖片來源:



人類是一種具有五感的動物,而目前讓一般人的操作使用的電子裝置,無論是前述的鍵盤加滑鼠或是觸控螢幕,都是靠視覺及觸覺的方式進行。會有這樣的結果也許是因為除了靈魂之窗的眼睛之外,人類全身上下遍佈最早也最廣的就是觸覺神經了,所以這樣的操作方式是比較容易成功發展的。而最近發行的iPhone4S又進一步開發了語音輸入方式-Siri。雖然語音的控制方式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是Apple將其設計的更完整更貼近人性,讓使用者可以順暢的與冷冰冰的機器進行溝通,這也使得聽覺操作的開發向前邁開了一大步。

習慣了以鍵盤和滑鼠操作的這個世代,將人們由鍵盤滑鼠帶入了觸控螢幕的世代,而在眼、耳、鼻、舌、身的五感世界裡,目前電子科技普遍應用的只有視覺、觸覺及聽覺,而這三種感覺的電子應用其實也都還沒達到真正完整的開發,就拿觸控螢幕而言,目前能彌補按鍵回饋感的,也只能搭配按鍵音或是震動的方式,但事實上這樣還是無法完全讓人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下進行精確的操作。

令人好奇的是,在從小就接觸觸控螢幕的這新一世代裡,會將人們的操作習慣又帶往怎麼樣的世界,會更進一步的完整開發具有電子式嗅覺和味覺的互動操作方式嗎? 例如餐廳發了一封具有嗅覺的mail到你信箱裡,打開後就會聞到香噴噴的麻辣鍋味道吸引你前去消費? 或是家裡的高科技電冰箱傳了一則具有味覺的訊息,提醒你冰箱的牛奶已經過期變酸了請趕快去添購新鮮的牛奶了呢? 其實筆者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跟哆啦A夢借時光機過去看看了。
圖片來源: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電腦輔助設計……輪子提升了速度,但無法決定方向
By designwing

圖片來源:http:/www.gurnade.com


曾幾何時,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已經是業界設計師必備技能,深入了產品設計開發系統;設計流程規劃也都繞著CAD系統,例如2D, 3D modeling, Rendering, 3Drefinement,幾乎不出其專業用語。再加上科技的快速發展,效能的提升、價格的調降與更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大大加速電腦輔助設計的應用普及。所以,很好奇電腦輔助設計為我們創意與產品開發工作來了什麼改變?



對設計可能帶來的效益
早期,礙於電腦效能與軟體技術的限制,繪圖軟體停留在平面設計,距離最終實物仍有很大距離;加上操作介面複雜,所以輔助設計的效益遠遠不如今日。現在,設計師已經用3D取代2D,這方面突破讓設計師擺脫透過平面視圖思考3D的窘境,並讓幾何模擬更精確,也避免某些型態不易透過平面視圖來定義,讓設計師可以從事更複雜的立體構成。設計師透過3D軟體隨時以不同形式(wireframe, hidden line, shading) 不同角度檢視自己的設計,搭配Rendering軟體如假亂真的模擬效果,大大減少構想到最終產品的落差。這也是CAD在設計輔助上最大效益之一。


當嘗試不同設計想法變得很簡單,即使覺得不好,可以輕易回復,CAD在這方面突破,大大提高設計師探索創意的動能。所以,現在很容易在3D階段進行不同設計方案的比較,嘗試不同細節與曲面構成,也有很多設計師慢慢習慣用3D來取代原來手繪草圖。

電腦輔助設計已經發展成完整體系,從構想階段、內部結構設計、模具及量產,已經可以順利連接,沒有早期不同工作階段協接的複雜動作;加上軟體介面的改良,同樣建構一個模型,現在所需的指令與動作更少。這些進步都加速產品開發。CAD已深深進入我們設計流程與做法,我們可以好好學習如何將其功能發揮極致,然也要避免自己的思維被如此便利的工具所主導。

對設計可能帶來的衝擊
軟體某方面限制形式的創新:在設計上我們都同意,新技術可能開創新形式,如下圖19世紀的Joseph Paxton運用預鑄結構技術,所創造的 Crystal Palace in Punch and Eiffel towel。後來鑄鐵、鋼與玻璃,戲劇性的說明了材料與技術對形式造成的衝擊。在3D軟體工具上也有同樣情形,軟體的設計預設了使用指令與運算方式,在建構模型方面也是如此,我們也習慣軟體教學方式的思考,變成大家建出來的3D模型同質性變高了。很多時候我們已經懶的用其他方式探索想法,這樣的情形讓我們自己被限制也無法自覺。甚至我們常常不知不覺在發想過程中,因為建不出3D幾何,選擇修改形式甚至原有設計方向。

                       Crystal palace in Punch in 1851 圖片連結                                                   Eiffel towel in 1889 圖片連結
 
指令思考取代幾何思維:是不是曾經發現當我們在想一個造型,想的是3D如何建出來,而不是幾何構成如何比較合理?我們不知不覺用指令來思考3D,而不是從造型構成為出發點。兩者的差異是,一個會以幾何合理性(不代表一定是硬梆梆的造型)為出發點,另一個會以指令的熟悉度與可行度為主。當然,這也可能是學一套3D軟體可能必經的過程,熟悉了工具,才能進入隨心所欲操作工具的境界。

手感經驗的喪失:3D軟體這種立即可以看到想法的成就感很難拒絕,漸漸我們將3D modeling視為設計流程的核心,慢慢不願意動手做草模,喪失造型敏銳度。甚至曾經遇過管理者提議用3D檢視提案即可,為何還要做模型?浪費錢又浪費時間。自己覺得草模的手感經驗,就像練馬步,雖然很累,但是對型態基本功夫卻很重要。CAD是很好的工具,但目前他僅止於視覺的模擬,然而,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經驗是共感覺的,很多部份是無法透過電腦模擬的,這也是為何模型一直有不可取代地位。其實他們彼此應該沒有取代性問題,而是互相配合,讓設計師及研發人員盡量提早發覺設計問題,提升設計品質。

鑄劍師  圖片來源:ProductbyProcess                                BMW空力測試中心 圖片來源:車訊網


視覺的錯覺:電腦輔助設計有極佳模擬實物的能力,但僅限於視覺經驗上的虛擬,並非產品真實體驗。就算是視覺的虛擬,在一個小小視窗很難取代真實比例的感受(當然現在一些虛擬實境正在朝這方向突破),加上由於可以任意縮放即轉角度來檢視自己的設計,也會讓設計師忘記真正消費者實際觀看或使用產品的視覺角度,過於在意某些不存在的視角細節,及比例上的錯覺。

不只是造型的切入點:目前3D軟體可以說主要輔助設計師的視覺,也就是造型部分,設計師如果太依賴此,永遠只能從造型角度切入。但是很多想法是從材料特性、消費者需求不同角度切入。例如圖下都是造型是跟著素材的特性走,運用3D模擬不如用真正素材實作來進行開發。透過實作,才能實際感受材料的觸感、材料的物理特性、材質的自然美所在;也在這樣的體驗過程,創造出形、材料及人機介面完美結合。

Butterfly Stools. 1956 by Sori Yanagi   Lounge Chair. 1934 by Gerald Summer         An Aluminum Bowl by Christoph Boninger

電腦輔助設計大大提升設計的動能,讓設計師腦中想法具像化,並讓想法數位化,透過這個資料可以加工、變成雲端資訊、延伸到各種不同設備上。電腦輔助設計也有不同的創意運用,如MGX燈具品牌,立體的3D紋理,直接透過RP成型,完全跳脫現有製程限制,而且可以達到少量多樣,完全不同CAD思維。期待自己能更正確運用電腦輔助工具,也相信之後必然看到更多創新的運用模式。

  Metalarte 圖片來源:http://www.materialise.com/MGX
每星期我們都會有新文章發佈,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不錯,可以透過FB或Blog與朋友分享,也給我們鼓勵,幫我們按個"讚" !

 
參考資料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LED 照明革命,革的是什麼命﹖
by designwing

圖片來源:http://www.gettyimages.com/


在聖經創世紀中說到,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渾沌,淵面黑暗;神說要有光,就有光了,但是神絕對想像不到, 光的用途非僅於照明。

光的歷史軌跡
上帝所創造的光是所謂的自然光,包括日月星辰閃電等,但是自然光的照明是不夠的,人類從遠古時代開始學會用火可謂照明之始,直到西元五千多年前埃及人才發明了燈芯草蠟燭,讓照明得以延續而且產生了光與時間的關係。爾後一直到了西元1880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泡,成功的讓燈泡持續點亮1200小時,這才真正進入了第一次的照明革命。燈泡讓我們取得光線更為方便,甚至讓我們在照明的要求上更為統一與標準化,包括亮度、照度、輝度與演色性等等;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我們幾乎將所有的照明應用在各種人類活動的空間環境裡,雖然我們不在創世紀裡,但也能夠說要有光,就有光了。


LED 照明革命,革的是什麼命﹖
面對LED這個新的發光技術,它無庸置疑地提供了環保與節能的優勢,但是所謂的照明革命,就等同於取代傳統照明嗎﹖我們已經是活在一個要有光就有光的時代裡,如果我們只將LED照明變成只是追求亮度照度這些spec.已,試問這樣的改變能稱的上是照明革命嗎﹖其實我們對於光的需求遠比單純的照明要來的多,只是在光的發展軌跡裡,我們對於它的了解只聚焦在照明暗處,而忽略了光線對於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的影響,或者是渴望與光互動甚至能夠更智慧地操縱光線的想像。在愛迪生燈泡使用了一世紀之後,LED該如何開創新的照明時代,最重要的是要正視LED革命的實質內容應該是傳統照明做不到的事情,而非只是去取代它;因此,關於人類對於光的潛在需求,急待我們去深入了解研究並開發出來。回到最近話題很夯的四大慘業之一的LED照明產業,雖然它面臨了很多產業結構問題,企業與政府也絞盡腦汁提出搶救產業的種種措施方案,但是我們仍發現大概都是聚焦在補助汰換白熾燈泡和試辦公用照明,並沒有提出更開創性的想法。很期待這一次所面臨的照明產業變革,企業能以更全面的思維去思考,莫再失去一次可以創造高附加價值的機會。
圖片來源:http://www.udn.com/


設計照明而不只是設計燈泡
飛利浦在今年九月二十七日於發源地荷蘭安合芬(Eindhoven)舉辦成立120年的創新展示大會,其執行長宣佈:要加速貼近客戶,邁向下個百年。主要有幾個思維的改變值得我們借鏡:
1. 不賣燈泡,改賣照明方案: 傳統照明強調的是燈光的均勻度亮度,並不重視創意與設計。現在他們要賣的不再是賣場裡或是水電行裡的燈泡,他們要賣的是「怎麼提高小孩的專注力?減輕病人疼痛?降低企業支出?」這些客戶可能不知道但又有潛在需求的照明方案。
2. 客製化比標準化重要: 傳統照明的商業模式是制定標準化的產品,來達成經濟規模,但標準化的產品未必是客戶適用的。取而代之的是較具彈性的客製化作法,根據客戶的空間用途及目的去規劃照明;例如一個足球場的照明設計,它要滿足建築師的美感需求、運動員與觀眾的照明需求,甚至還得考量球場管理者的控制與維修需求,它實在很難用標準化的產品去採購並套用,因此需要客製化的解決方案為客戶量身打造。
3. 設計人才的組合與考核: 在這兩年內,LED照明設計師從0增加到三百人,其中僅有兩成是設計背景,其他成員分別來自建築、心理學、行為學等各界,因為LED照明設計已經是一門整合性的科學,每個照明方案從美學到電機的組合相當複雜,要如何整合這些人才替客戶找出最佳方案則是重要的課題,同樣的設計師的績效也不再是由設計圖件數來評量,反倒是客戶的評鑑滿意度。
基於一個照明百年老店的用心與啟發,我們的LED照明產業和設計師起碼需要扭轉一個正確的觀念,那就是我們是要設計照明而不只是設計燈泡,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研究光與人的關係而非致力於降低製造成本以符合照明spec.


LED光源特性與產業的無限可能性
你可以想像我們每天早晨醒來不再是被會使人抓狂的鬧鐘聲音所吵醒,而是伴隨著早晨的曙光與鳥叫,貼心地慢慢將你喚醒嗎? 科學家也發現透過光線的改變,會影響荷爾蒙和大腦的運作,例如將暖色光運用在醫療儀器或診察室可以免除病人的緊張與焦慮感,或是在教室中控制情境燈光的效果,可以讓學童的情緒冷靜下來並提升學習的專注力。
圖片來源:http://www.philips.com/


對於這些光線的運用,以傳統照明的條件基礎是很難達到的,頂多只能做到明暗的調整或單一色溫,相反地LED的光源特性卻恰好可以滿足:

1.  輕薄的特性可以built-in在任何空間與產品裡,同時也改變了傳統燈具用 燈罩調整佈光形式的產品樣貌

2.  LED具有廣色域的特性,在燈光效果上增添了更多情緒表情

3.  低溫與可控制性,則改變了人控制光線的方法與習慣,以前是開燈照明,現在則是開燈與光互動。
這些對於光的研究發現與LED光源的特性,正可以提供LED照明產業無限的可能性,它的產業範圍也可以從照明擴及消費型電子甚至醫療產業,無疑地這是一個新的照明時代,但是人們要的永遠不只是照明。
圖片來源: Google search


每星期我們都會有新文章發佈,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不錯,可以透過FB或Blog分享出去喔,也記得幫我們按個"讚" !

 
參考文獻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光的溫度,來自於情感……………
by designwing

2011年是米蘭設計展60週年,i-Salone會內展剛好展出兩年一次的國際燈具展(Euroluce),全世界知名的燈具品牌都齊集在此,每個品牌都會展出他們最新的產品,希望成為會場的焦點,當然也包括了老牌燈具大廠像ArtemideFlos,還有像Philip這種以新光源技術為主的廠商,以及一些如TERZANISecto Design這一類以傳統工藝為主軸的品牌,而我們特別注意到其中一家設計師品牌- arturo alvarez


arturo alvarez 起源
arturo alvarez是以設計師自己名字為命名的西班牙燈具品牌,成立於1994年,雖然成立時間不長,卻已經以設計創新打出名號。arturo alvarez在設計上特別著重於光影之間的變化與層次,及材料上的創新的用法。在公司創立初期,重新使用傳統燈具的製作材料上漿亞麻薄布(Tiffany)”這種基本材質,透過西班牙傳統的手工技術賦予材料全新面貌。

arturo alvarez2008年結合了六位背景不同的設計師成立了Lab arturo alvarez,這個設計實驗室除了提供空間讓設計師可以相互激盪討論出新的想法,也在此研發出許多更具創新的材質,透過材料的創意展現,更強化了品牌獨特性與設計門檻。新的設計師加入後,arturo alvarez的產品更展現了多元化的面貌,從充滿故事性的裝飾性燈具延伸到更重效率功能的商用與公共空間的的新產品線上。目前arturo alvarez的產品線分成兩個類別,一個是傳統手工製作的燈具系列,強調質感與獨特性,另一個是Lab所開發更具概念性創新與功能的燈具,他們的加入已經為arturo alvarez開創出一條更寬廣的路。


arturo alvarez 設計哲學
arturo alvarez”emotional light”作為他們的設計哲學,他們創作出裝飾燈具很能感動人心,從他們的燈具中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元素融合在產品中,除了隱含了豐富的故事性之外,也大量使用布料、木材、鐵件等各種素材,讓傳統的燈源也能營造出與眾不同的燈光效果。有別於其他燈具大廠以結合許多知名的設計師如Philippe Starck , Karim Rashid….等等大咖設計師去設計與行銷他們的品牌,arturo alvarez則是一間兼顧傳統與創新的公司,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使用手工的製程與研發創新的材質,而最令人激賞的就是對於材質的研發,例如其中一種silicone mesh是混合了兩種不同的材質而成,讓光線在透過網狀物後顯得更加的柔和,並可以彈性塑型出所需的形狀,甚至還可以水洗,解決燈具在放置一段時間會有灰塵而需要清潔的問題,這些材質將他們的想法與實用性作了最好的結合。


arturo alvarez 產品特色
綜觀他們的所有的產品,可以發現以下一些特點
感動的故事特別可以感動人心,arturo alvarez讓隱含在產品背後的故事與產品本身所營造出的燈光做到了最完美的結合。

照片來源: http://arturo-alvarez.com/en


好的燈具所要營造的效果,在於控制光與影的變化,arturo alvarez使用silicone mesh布料,利用不同的編織與皺折,讓光線透過布料來營造出許多特別的燈光效果。

照片來源: http://arturo-alvarez.com/en

每家燈具公司都有自己核心的技術,arturo alvarez的燈具利用純熟的手工製作方式,運用各種不同素材運用重疊,重複性的手法,來達到光線照射在不同材質上,反射出豐富的光影在各種素材上所營造的特殊燈效,營造出每一盞燈都是獨一無二的。
 
照片來源: http://arturo-alvarez.com/en

arturo alvarez運用一些簡單的互動來達到燈光的變化,讓使用者可以依照不同使用習慣去調整所需的燈光效果。

照片來源: http://arturo-alvarez.com/en


看過米蘭設計展的燈具展後,你會發現太多人在做燈具設計了,要如何在眾多產品與品牌中,讓消費者注意到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要跟這麼多老牌的燈具公司競爭,除了有好的燈光效果外,公司本身須創造出不可取代的核心技術,才有辦法讓人停下腳步,細細感受燈光所帶來的情感。在光源進入LED的未來世代,不只為燈具市場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也改變了傳統燈具的設計思維,看到每家燈具廠商開始大量使用LED為燈源去開發新的燈具,arturo alvarez也決定開始導入這種燈源,LED本身有其傳統燈源無法取代的特質,期望看到arturo alvarez這種屬性的公司在結合LED新的光源之後,會有什麼樣感動的產品出現


資料來源:
arturo alvarez 官方網站

每星期我們都會有新文章發佈,如果覺得我們的文章不錯,記得幫我們分享出去跟按"讚" !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為發燒而生-小米手機
by DesignWing


手機的外貌與內涵
在還沒有什麼智慧型手機的那個年代裡,想要選購一支手機,除了品牌情節之外最最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手機的外觀和造型了 - 要選可以帥氣掀蓋的Motorola折疊機嗎? 還是滑就是時尚的三星滑蓋機? 還是要簡直好看的SONY直立手機? 這些外觀、材質的差異往往直接影響手機的銷售量。而各手機之間的功能差異,卻跟游泳比賽一樣:不就是你做什麼動作,我也跟著做什麼動作嗎?

但曾幾何時,手機的生態已經慢慢由外貌協會,轉變為重視內涵的方式。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手機時要考慮的是要吃蘋果嗎? 還是吃芒果呢? 還是要跟小綠人一起玩? 由於網路環境的進化改變了手機的使用行為,而軟體開發商也大量的注入各種實用有趣的APPs,以及系統平台操作模式的習慣性,使得手機市場的生態轉變成系統平台才是優先考量的要素。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小米手機的誕生 
20103月,前大陸金山軟件的執行長-雷軍,找了來自GoogleMicrosoftMotorola等業界經歷豐富的其他6個人,低調的成立了小米手機。短短的500多天內,他們從原先只是設計幾款智慧型手機APP的開發商,開始建構起Android平台的整套UI,而藉由與玩家網友們在小米手機自家經營的論壇上不斷的互動與討論,他們決定推出連同軟體平台與硬體外觀,一支由靈魂到軀殼都是自行研發設計的完整手機品牌-小米手機。

這家短短成立不到兩年的手機軟體公司,居然有能力在這個由AppleHTCSAMSUNG...等大廠瓜分大餅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裡,用這麼短的時間引起網友們如此廣大的迴響,在一公佈手機上市的消息後,就立刻湧入30萬支的網路訂單,可見這個市場還潛在其他有別於主流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一支倒著走的手機
在以往,甚至是目前為止的幾家手機大廠,雖然也會進行軟體介面的研發,但通常都是以一定的硬體開發技術和供應鏈為基礎,著手開發手機,再將軟體介面架構在這些標準化的硬體裡。但小米手機走的卻不是這樣的歷程順序。

在剛成立之初,小米手機基於手機上最核心的功能-通訊,而將重心擺在「米聊」這樣的通訊軟體身上,並且開始經營自己的論壇,而在累積了一定的粉絲之後小米決定拓展他的版圖,開始著手設計基於Android系統的整套介面-MIUI,免費提供下載及刷機,這對重度的手機玩家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再加上在論壇裡與玩家密切良好的互動性,使網友人數不斷的迅速增加,而下載MIUI來刷機的人數也達到了50萬次。最後,小米手機終於踏出最後一步,決定自己生產硬體的部份,於是一支軟硬兼施的小米手機就這麼誕生了。

這樣由軟體到硬體反過來走的歷程,實在與目前大廠的方式大相逕庭。而利用論壇上集體討論的力量進行非常深度客製化的研發,做出符合大家期望的手機,也跟一般大廠講究標準化的設計流程,關起門來練功的方式完全不同。雖說小米手機的方式充滿了草根性,但只要有足夠的量可以撐起這樣的模式,何嘗不是另一條成功的路。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龐大的內需市場
而除了上述的經營模式之外,造就小米手機成功的因素還有它所處的時空環境。中國大陸除了擁有全世界最多的13億人口之外,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用難以想像的速度在進步和發展當中。在這樣的時空環境裡,大陸的內需潛在商機可說是非常的可觀。而以簡單的數學運算就可以體會其中驚人的數據:30萬除以13億約等於0.00023,也就是說,10萬個人裡面只要有23個人購買,就可以達到30萬部的出貨量。

小米手機正是這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僅靠著論壇上與手機玩家們的互動,共同建立起一種信賴感及革命情感。再藉由網友之間的口碑快速傳遞,小米就這樣接到了30萬部手機的訂單。而這樣的經營模式和結果要在其他國家是不太容易複製的,就以台灣為例,在同樣討論熱度的情況下,而人口數卻只有2300萬的基礎,換算的結果就是只有5000台的訂購量,這根本是無法撐起一個品牌手機事業的。

隨著賈伯斯離開我們,Apple的未來雖然目前還看不出來會有什麼變化,但後蘋果時代的輝煌戰績,確實是由賈伯斯一手創世紀的,而當他離開後,這塊平板手機的戰場無疑的又會有一場精采的攻防戰。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最後受益的終究還是我們終端消費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