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為金字塔底層的人做設計
by DesignWing

by Google 
根據一項統計,全球85%的資源掌握在只有15%的人手上,這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公平,但世界的演變事實便是如此,除了各種歷史沿革的因素之外,外在天然生活條件的先天差異也是一個不得向天低頭的重大原因。

在目前已開發的先進國家裡,已經發展到如之前我們介紹過日本的acure智慧型販賣機,不只有酷炫的觸控螢幕可以點選你要的飲料,還會利用sensor依照消費者的性別年齡在螢幕上推薦適合的飲料,當有災難發生的時候還會自動切換成救災模式提供免費的飲料給災民。但在地球另一端的未開發國家裡,很多很多的人卻可能連一口乾淨的水都從來沒喝過,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中只希望可以有食物填飽一頓,更別提能有甚麼額外的生活享受了。

這裡倒不是要鼓吹享受生活是一種罪惡的行為,人類整體的發展本來就應該是向上的提升,而當衣食無缺的生活已經穩定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往享受生活樂趣的層面走去。但在另一個生活條件欠缺的世界裡,卻處於連基本生活機能都無法維持的窘境,長期發展下來,這少數資源相對優渥的人與大多數生活困頓的人早已產生極大的生活落差,這個問題不得不讓人嚴肅的面對。

因為這樣的緣由,有一群設計師開始關心這個發展差異的問題,為這些生活條件處於弱勢但卻又佔大部份人口的族群,用自身擁有的資源與知識設計出一些輔具,希望能幫助他們解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附有過濾功能的吸管
by Google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點難想像在非洲的居民,每天的最基本的飲用水需要人工擷取地下水源才能獲得,而在衛生條件不佳又沒有足夠能源煮沸的情況下,直接喝著生菌數超高的地下水。於是設計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出一個附有過濾器的大吸管,不需要多高科技的生產技術,也容易隨身攜帶,卻有效的解決了飲水衛生的問題。

汲水滾桶
by Google
在非洲很多地方的水源,需要用人工的方式徒步運輸才能取得,但也缺乏便利的運輸工具可供使用,於是發展出把水桶頂在頭上的方式方便運輸,長期下來對於會對於頸部產生嚴重的傷害。而這個汲水滾桶以最簡單聰明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設計師將水桶做成中空的桶狀,只要在中間穿一條繩子就能用比較輕鬆的滾動方式運輸水源,不但增加了運水量與效率,也讓居民免於身體的傷害。

太陽能炊具
by Google
這是一個利用太陽能輻射聚熱的原理所設計出來的炊具,它沒有調整火侯的旋鈕,也沒有定時關閉的功能,但它用最簡單不耗能源的方式解決了落後區域居民食的問題,讓大家能有一頓暖食與溫飽。

輪、椅
by Google
要說美觀,這絕對不是一個時尚精緻的設計品,第一眼看到甚至還會令人莞爾一笑。但對於醫療品質落後的地方,這卻是一個扎實又相當有效的輔具。不同於一般製作複雜功能齊全的輪椅,這個設計只做了簡單的兩個輪子及鎖具,只要找到一張類似的椅子,將兩輪鎖上以後馬上變身成行動不方便人士的代步工具,既簡單又不會有昂貴的花費。

載貨腳踏車
by Google
這是一台將後輪距加長,讓後座空間變大的腳踏車,這樣小小的一個改變,對於只能用人力運送物品的地方而言卻是大大的便利,可以安穩的裝載更多的貨物,提升了生活的效率。

Design for the other 90
一般人對於對於設計品的認知,無外乎是時尚、精品,而許多設計品會用上最新的科技應用與精細的工藝製程,讓設計品的價值可以更往上提升。但價值本身有著不同面向的定義,這些為了資源落後的其他90%人們而努力的設計師們,在不同的面向展現了人道主義的價值,也許沒有用到最先進的技術,也許沒有很時尚的外觀,也許沒有動人的設計語彙,但卻扎實改變了很多快被世界遺忘的人們,讓他們獲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與品質。

參考資料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Banal Design-平凡中的設計

by designwing

HEWI Series 111  (2009)


渴望新奇,我想是現代人的基本人格特質之一。試著回想當我們每天早上醒來,就開始期待與關注著各項新奇的發明,iphone5什麼時候上市?大尺寸智慧電視的價格何時達到價格的甜蜜點?微軟的windows 8 surface平板電腦的新功能到底能不能創造新的使用經驗?我翻了翻歷史與設計史的書籍,發現啟蒙運動正是現代社會的開端,人類脫離了宗教與傳統的舊生活,頭一次成為自己的主宰,藉由創造新事物來再現(represent)自己的想望與企圖,同時也催生了現代生活的風貌與特質,而這些產品也成為這個時代的表徵(representative)。但另一方面,被現代人視為缺少新奇與枯燥乏味,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的日常性(Routinist),卻也是現代人的另一種特質。我們每天毫不好奇的打開一個利樂包,使用門把開門,隨手撕了一張便利貼,雖不驚豔但是卻好像是生活裡的標準SOP,少了它們就好像是活在沒水沒電的日子裡。

無名設計-“No name” and “low interest” product
創新設計的產品具有相當明顯的產品氣息(auratic factors),就如同包浩斯時代和Art Deco 時代設計學校的產品或室內設計的一樣,相當能夠表現出設計者的理念,也能讓人們認同與讚賞,偶爾還會烙印上設計師的簽名;但另一方面,隨著工業革命後人們也很快的學習了如何讓這些創新發明可複製生產的方法,以求得最大的經濟報酬,但這些原本讓現代人渴望驚奇的創新產品,卻在一段時間的流行後馬上就銷聲匿跡了。
反觀有些設計卻不具備讓人驚艷的特徵,它也不具有特殊的產品意象(image),甚至無法辨認出設計者是誰(no name),也可能遺忘了它在歷史與製造上的淵源,但是這些無名設計卻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經過了無數顧客的使用經驗而歷久不衰,它的材料成本與價格似乎達到一個平衡,它早已跳脫了差異化與視覺化的慾望迷失,來到一個更高的哲學層次。我相信一段時間後,大家肯定會把iphone1234收在抽屜裡,但未必會放棄像棉花棒這些日常小物。



平凡中的不平凡
以便利貼為例,發明便利貼的人是3M公司的一個工程師在實驗室的偶然,在開發強力黏著劑的過程中,意外開發出黏性不強的,但可重覆黏貼的的黏膠。然後經過多年後由另一個工程師想到解決舊式書籤常掉出書本的困擾,進而發展成為黃色記事的便利貼,而且一問世就造成風潮。如今,我們很難想像我們的生活裡無法沒有便利貼。對照著歷史,便利貼的問世年代恰巧也是個人電腦誕生的年代,個人電腦帶領人類進入數位化的生活,但同樣的便利貼的發明也震撼了全世界而且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Post-it Note  (1977)                         IBM 5150  (1981)

什麼樣的設計是好的設計?設計是問題的解決者嗎?我想設計應該是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問題,它不提供問題的解答,而是順著人的角度去思考,把問題簡化。這些日常生活裡的平凡物品,它之所以這麼不平凡,我想是它找到了一個最精簡最淬煉的表現方式,就像是黃色方格便利貼一樣,不管在材料造型顏色甚至使用行為上都那樣的簡化與簡單。
記得前些日子因為G-mark在台灣評審而邀請深澤直人演講,他認為現在的設計都做得太多了(too much),有些時候你需要的只是一個平台一個凹槽就可以完成的設計,設計師卻常要去為賦新詞強說愁,創造華麗與視覺化的產品,而這樣過多的設計真的是好的設計嗎?值得大家去思考

深澤直人設計作品

參考文獻
1.    日常設計經典
2.    Design Now
3.    文章圖片來自Google Search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模組設計帶來無限可能by DesignWing



講求時效,簡化過程
去年發生令人震驚的日本大地震,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對日本造成毀滅的破壞,許多房舍道路在一夕之間通通被夷成平地,對許多災民來說從那刻時,就是一條漫長的重建過程,什麼樣的方式是可以快速重建,可以縮短建構的時間?今年G-mark best 100的獲獎作品裡,有個木造臨時住宅的案子獲獎,這個臨時住宅的設計考量非常全面,以當地最盛產的木材為住宅材料,不僅達到就地取材的想法,也充分發揮木材製作的簡易性、對溫度控制的斷熱性、以及木材是最好的結構材,為了縮短製作的工期,這個臨時住宅採用模組式設計方法,利用相同單元的方式進行複製,製作上可以相同部件重複製作,再分別組合起來,簡化了在施工上的複雜度,就連室內木工家具也採模組式設計,可依住的需求去進行調整變化,這種模組式的設計,使用之後也可以拆掉移到其他之後有需要的地方,避免資源的浪費。


模組式的設計其實就是使用相同製作好的單元,可以在現地重新組裝組合起來,簡化整個建造過程時的複雜度,模組式的設計更廣泛運用在許多房屋、公共建設、室內家具…..等等。


模組帶來生命力
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會覺得因為單元體都一樣會覺得模組帶來的是無聊與單調,但其實不然, Y Design office 為香港設計的概念集合住宅,房子形狀像是貨櫃長條形狀,單元體分成從XSXL不同尺寸的幾種模組,居住者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大小,最有趣的部分每間房子的使用期限大約30年,而每隔5年可以將你的位置調離原本的位置,你的鄰居不會是一樣的,可以不斷有新的社交活動與新的視覺體驗,而且你的房屋景觀也會隨著位置改變而有新的景色,這樣的住宅感覺是有生命的一直替換循環,這種抽取式的住宅想法,房子在使用過後還可以更換新的單元,這樣的生活型態的改變借助於模組式的設計方法,模組式的設計不全然只是無趣與單調。


預鑄模組、克服地形
以目前的大型公共建設、橋樑、高架橋的建設,也是採用預鑄的形式,先在其他地區先製作好一截一截的形式,載運到現地組裝,減少在現地灌漿的耗時工作,
現場人員只需要負責組裝,負責預鑄的人員也只需要按照尺寸製作,尤其大部分安裝的地方都不是非常方便的施工,以高架橋來說在車水馬龍的地方施工更加的不容易,以橋樑來說很多都是跨海的形式,要在海上施工更是不容易,以這個蘇丹的大橋為例,由於當地的四季河道水量差距很大,所以需要利用低水位時方便施工,河道又有200公尺寬,於是選擇了懸吊式模組化設計方式,以每個16公尺長的橋面拼接而成,每個模組大小相同利用吊掛方式完成,減少了現地施工的複雜天候狀況,讓模組的優勢發揮到淋漓境致。


模組設計無所不在
模組式的設計也大量運用在家具設計上,如Marc Newson所設計的塑膠床架,利用相同模組堆疊可以堆出單層、雙層或多層的床架需求,以及許多模組設計在家同中出現。



我們在裝潢房屋時在家具選擇上常常會需要選擇木工製作家具還是選擇系統家具,這種常聽到的系統家具,最先使用於辦公室空間的隔間與桌面,利用相同模組依照現地組合排列,隨時可以做增加與移除的動作,非常的便利與彈性,漸漸衍生到家具空間的系統家具,這種系統家具本身擁有許多固定的尺寸,依照現地的尺寸排列組合,不再需要木工現地的裁切,取而代之的只需要做組合的動作,最重要的是這些系統家具是可以隨著搬家而拆卸移動,不像傳統木工施工完後就無法做移動的動作,系統家具對於環境生態的改善有著不小的助益。



模組不再只是單調,帶來的是組合的彈性與多樣化,只要設想多一點保留變化的可能性,對於空間的營造搭配、製作簡化與開發成本的節省都有很大的幫助,好的設計就是比人多設想一點。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Infographics: 一圖勝萬言


在資訊爆炸的今日,infographics(資訊圖表)的使用也越來越夯,這個由information+graphic組合而成的infographics,是指將資訊透過圖表設計來呈現,用圖說故事,設計得宜的infographics讓人一眼就抓住重點,特別是說故事的人如果想呈現複雜而大量的資訊,化繁為簡的infogrphics可說是讓觀者易吸收、好消化的大補丸!


Infographics包含了故事(idea),數據及設計三大元素,其優點有:

1 生動吸睛

已這兩天剛結束的美國總統大選為例,在選舉結果揭曉之前,英國衛報網站(http://www.guardiannews.com/)就以一資訊圖表,準確地預測出Obama將連任美國總統。其呈現方式一改媒體常用的大美國地圖表列選舉人票手法,而是將ObamaRomney領先的州別化成藍紅不同顏色的氣球,至於搖擺州則轉化為藍紅混合出不同比例的紫色氣球,於是誰掌握最多氣球,誰就掌握優勢!

(圖表標題: Obama會是下屆美國總統嗎?」「YES
圖表來源:http://www.isbarackobamathepresident.com/)



化繁為簡

我們每日能夠處理的資訊量實在有限,但資訊生產的速度已遠遠超乎了我們想像。據2011年的統計,全球一天有15億條資訊、140萬個Tweet2百萬個Youtube影片成形,而這數字還在增長中。

 
在此狀況下,獲取新知不再是件難事,但要快速地消化和理解新知卻成為日日的挑戰。
Infographics能將繁雜的資訊轉為活潑的圖像,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網路上瘋狂流傳的咖啡的資訊圖表,讓不喝咖啡的人也能對咖啡分類略知一二:

又或者再如物聯網為例,當我們閱讀了以下文字可能在腦中僅能形成約略的概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一詞,最早由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2005年所發布的報告「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提出,係指在網路化的時代下,除了人跟人之間可以透過網路相互聯繫、人也可透過網路取得物件的資訊外,物件與物件之間可以互通的網路環境。換而言之,物聯網時代代表著未來資訊技術在運算與溝通上的演進趨勢,而這樣的演進過程中將會需要各式各樣領域的技術及科技創新來帶動,小從奈米科技、大至城市無線網路的佈建,其影響範圍相當廣泛。(文字來源:下一波資訊發展浪:物聯網時代即將降臨 By udn.com)

但看了以下資訊圖表,物聯網這三字的意義和應用,也許很快就了然於心了:
(上圖為部分截圖,全圖請見: http://blogs.cisco.com/wp-content/uploads/internet_of_things_infographic_3final.jpg)



病毒行銷的鑰匙

美國Infographic World公司創辦人兼總裁賈斯汀.畢格(Justin Beegel)表示:「資訊圖表是一個可以更有效率傳達訊息的溝通方式,也可以幫企業或品牌帶來更多的流量和曝光量」他深知infographics會流行,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不會再想用傳統的方式來閱讀」。畢格發現自己在閱讀長篇報導或文件的時候,只有一點點的關注度,且容易分心。

有一天,他從某個網站看到一張圖文並茂的圖表,發現資訊圖表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流量,而且病毒行銷的效果也非常好。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冗長的文字報導並不討好,而一張簡潔有力的圖片,卻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吸引力。

於是畢格在23歲時毅然決定辭掉工作, 創辦了Infographic Worldhttp://infographicworld.com)公司,幫客戶將冗長而複雜的年報、投資報告、銷售報表、簡報及其他的媒介,轉製成一張張有趣的資訊圖表。如今他的客戶包含AdidasESPNGoogle與趨勢科技等國際知名企業。

當然不僅畢格嗅到這商機,近幾年來資訊圖表公司發展蓬勃, 較知名的有日本的Infogrphic.jp(http://infographic.jp/),美國的visual.ly(http://visual.ly/) 台灣也有不少設計工作室跟上這股風潮如relab(http://relab.cc/portfolio)。最近,許多公司更逐漸將圖表演化為動畫或互動的多媒體形態,在社群網站TwitterFacebook或部落格等推波助瀾之下,infographics已證明其較傳統的內容傳播更具病毒行銷的潛力。

TED都推出了TED-ED(motion infographics)來推廣值得傳播的ideas infographics會不會是下個世代的主流閱讀模式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延伸閱讀: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美力時代….台灣缺乏的新競爭力
By DesignWing

美力時代的到來
商周在2005年第903期以美力時代標題封面出現,文章中陳述了新的競爭能力美力。節錄其中一段敘述美,是一種競爭力,當競爭力迸發時,反映在企業面,是驚人的產值與財富;反映在個人,則是倍增的職場競爭力。尤其在技術成熟的產業如家電、手錶、家具、流行、資訊,技術邊際效益遞減,美感價值曲線上升。在這樣的市場競爭裡,對消費者進行感性訴求可能比滿足消費者的理性需求來的重要,或是說技術成熟普及到不具差異化價值,市場區隔主要來自各品牌不同的感性訴求。

這邊想舉日本amadana家電品牌為例。其是由設計師鄭秀合所創立,鄭秀合2001年替日本東芝設計了一系列atehaca家電,可算是其前身。amadana家電功能與市面上產品沒有太大差異,然而,透過一系列簡潔中帶有復古的造型表現手法,成功豎立了品牌獨特風格,吸引一群粉絲,讓產品附加價值大大提高,可謂是透過美的新競爭力,開拓新的競爭優勢很好案例。amadana是美力展現的一部分不是全貌。美的競爭力並不等於設計,設計只能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之一。


美的競爭力不等於設計
與多數人談美的競爭力,直接印象是是設計與外觀,一個技術發展尾端的流程,概括承受內部結構設計,產品定位與功能定義在先前都已經決定,如何左右競爭局面?這樣的競爭力有何關鍵?如果我們是以這種模式來運作,其實這樣的結論是沒錯的。然而,這就是我們需要覺醒與改變的地方,美力的建立靠的是企業各面向的整合能力,不是只看設計力,美的競爭力與技術的卓越絕對相關,甚至可以說是驅動創新的力量。其實這無關於誰主導產品開發,需要的是各功能組織整合的優勢,追求產品開發的卓越。

以近期推出新的iMac,最薄的邊緣只有5mm,真的是鋒芒畢露的外型設計。背後最大工程是技術的整合與突破,這是前所未有的工程造詣,apple開發了新科技、開創了新的生產技術,以及構想全新的方法。例如,超薄的機身,傳統方式根本無法焊接,所以導入了摩擦焊接技術,這種技術原本是應用於焊接機翼或火箭推進器。透過這技術,製造出無縫、精密極致的iMac。還有如何透過整合與創新來減少75%的反光,讓螢幕更接近玻璃表面,直覺的介面設計,各方面的美的競爭力與貫徹力是我們望塵莫及。從iMac的例子裡,想必大家都能體會要展現如此美的競爭力,必須透過先進的技術力、全面的整合力與優質的執行力,絕非只是外觀的設計。可能會有疑問,我們公司產品定位是入門,這距離我們太遙遠。但是不同定位只意謂著條件不同,平價商品有更挑戰的美的競爭力,成功運用美力的案例不勝枚舉,如Zara, H&M, Uniqlo, Swatch…..



我們欠缺的不是成本競爭力
這些年來台灣經濟不振,媒體從各種話題來報導,從之前的「韓國超越台灣」、「清大學生淪澳洲苦勞」、「台灣痛苦指數亞洲四小龍最高」等,企業主也就政策面砲聲隆隆,其中個人最不以為然的是基本工資的凍漲論點(尤其論點是員工薪資成本過高的謬論)。面對這樣的瓶頸,政府拿出以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為代表的「租稅優惠」政策,希望從勞力密集產業,往資本、技術密集的產業發展。但是,產業「升級」的邏輯,並沒有改變大部分企業選一條輕鬆的路走,走代工、重短利、輕研發、全力cost down;相對韓國大廠則是重研發、加深差異化、加強技術含金量,努力建立新的競爭能力美力,透過美力建立品牌識別與定位,創造高附加價值(個人不買韓國貨)。台灣產業習慣的競爭模式真的出了問題,這問題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不是外在資金設備與優惠就能解決,唯有透過自我的意識覺醒,否則問題是不會改善解決。

利潤的創造來自於價值(顧客認同的價位)扣除成本,成本是可以估算出來,價值卻是有更多的可能。然而,太多的可能也意味著不確定性,也代表著風險,更是意謂了創新。個人認為多數台灣企業欠缺的一直不是成本上的競爭能力,甚至這是台灣企業擅長的;我們最缺乏的是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企業主多數不相信(因為沒有一定的答案),說明白點是沒有自信與決心(很難短時間看到成效),最後演變成內心潛意識排斥。我們常常看到企業營業數字不斷成長,但是利潤逐漸下滑,這中間的關鍵是價值創造這部分無法發揮,而美的競爭力正是創造附加價值很重要的一環。下圖正說明,為何微利時代不會停止,甚至會進一步加劇。

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強調整合力的美力競爭力,設計部門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與認知?舉例來說,傳統等到一切都已成定局,設計只是想盡辦法給予一個外在的包裝,這樣的流程作法是否適合現在的市場競爭;或是應該分portfolio design and refresh design來區分所需創新能量與孕釀時間不同的案子屬性。整合力絕對是透過良性的溝通機制,設計師對於如何與產品經理、業務端、研發技術端、外部合作廠商建立起合作機制,垂直深化內部整合,水平加強不同環節連結。這是台灣設計教育裡從來沒有教導過的,但是這卻是攸關了產品開發適合有效率,是否1+1大於2或是互相牽制。最難以模仿的美力與設計力是透過整合,我們是否面對它了。真正的美力時代還沒實現, 大家仍需努力。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軟體巨人的新衣裳 - Windows 8
by DesignWing



微軟最近正式宣布,Windows 8即將在本月底正式的上市跟大家見面,這對微軟來說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因為這次的Windows 8先不管一般大眾永遠搞不懂的程式架構到底做了那些改變,至少在視覺可以判別的樣式上,就完全跳脫了以往大家所認識的視窗系統了。
從微軟導入圖形化介面而告別了DOS系統以來,微軟系統經歷了Windows 3.19598ME2000XPVista,乃至於最新的Windows 7...等等作業系統,版本是排山倒海般而來,但基本上不管哪個版本,你想找Windows所有的功能就會知道要去點左下角的開始,想看時間日期眼睛就會往右下角飄去,想要使用安裝過的程式就會在桌面的那畝圖示田裡尋找各種捷徑,而遇到當機也總是會看見親切老朋友般多年如一日的藍白畫面。基本上視窗的人生不管投了幾次胎,基礎的邏輯架構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但這次的Windows 8真的變了,不知道是否因為賈伯斯的iPhone幾乎改變了3C產業生態,讓比爾蓋茲整個被激到決定不再坐以待斃,或是自發性的覺得該是幫全世界佔有率最高的作業系統換換新血了。總之這次運用在Windows 8上的Metro UI確實有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巨大轉變。

資訊迷宮的指示牌 - Metro UI
Windows phone 7的動態磚介面( Metro UI)可說是Windows 8的前哨站,在去年就推出的WP7就搭載了最新的Metro UI,最大的特點是在桌面上會有一格一格排列整齊的色塊,上面搭著線條簡單的圖示,每個色塊都代表了一個程式或功能,有些只是開啟程式的捷徑,而有些則會是將一些即時訊息或是最重要的內容秀在方格裡(如行事曆提醒、簡訊內容),整個畫面相當的簡潔有力,跟以往微軟手機系統總是讓人覺得好像複雜與難操作了點的印象,有了偌大的轉變。

根據當初微軟釋出關於Metro UI的設計概念可以得知,整個介面架構圍繞在幾個中心思想上:(1)乾淨簡潔的視覺元素;(2)輕鬆上手的訊息中心;(3)軟硬體無縫的使用經驗;(4)生動活潑的個性化體驗等。而架構的中心思想最後是以類似地鐵、機場等場所中的指示標誌作為視覺設計的詮釋。

Windows 8這套新系統就延續了這樣的概念。這次微軟對於作業系統的改變並不只是單純的換個花俏的佈景主題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是整個資訊架構作了大幅度的重新整頓,將以往大家熟悉的視窗系統整個打掉重練,組合成一個全新的窗戶(雖然視窗這個名稱的意義在這代新系統裡,好像已經轉化成一塊塊的磁磚了)

一網打盡的企圖心
pic by engadget
目前行動裝置的三大作業系統:iOSAndroid以及看來似乎有點居下風的WP7各自佔據了山頭,在AppleGoogle這兩家虎背熊腰的公司環伺之下,看來這次微軟是想要力圖振作而祭出Windows 8這套殺手鐧了。先撇開上述微軟在設計這套Metro UI時所敘述的有那麼一點空泛的概念說明不說,到底為何微軟敢在這個三國鼎立的時代有鐵騎突出刀鎗鳴的決心呢? 我們就來看看Windows 8到底憑藉著什麼如此有自信。
  •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年代裡,能夠工作、娛樂畢其功於一役是再好不過了,而剛好微軟正緊緊地握有關鍵的優勢-office這個權傾天下的套裝商務軟體,放眼iOSAndroid系統的各種App,總是對這個全球市佔率最高的商務軟體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支援,這時候本尊出來hold住全場是再適合不過的事了,如果可以在各種裝置上都完整支援office的功能,那以前不斷在鼓吹的行動辦公室才有真正原汁完原味的呈現。

  • 除了可以完整支援office之外,這次Windows 8更標榜了從PC、平板乃至於手機,都可以用同一套邏輯與配置的介面,這應該算是目前最吃的開的系統了,一個不用換裝置就得換一種操作邏輯的方式,對於微軟而言可以一網打盡各種產品,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再也不必切換腦袋的模式來適應裝置了。

  • 其實微軟早在iPad誕生前,就曾經出過觸控式的平板電腦,以及各代的觸控式智慧手機,但在市場的反應上總是少了那麼一點稱讚。原因就出在以往微軟將適合使用滑鼠操作的介面直接搬到觸控螢幕裡,導致很多操作行為不直覺也不方便,於是一直在觸控裝置裡無法擁有大批擁護者。而這次Windows 8在各種觸控式行動裝置充斥市場的當下,終於大刀闊斧的改善了整個介面,除了將以往小到需要用放大鏡才找的到的圖示及按鈕放到適合手指觸控的大小,也將版面的安排簡化,讓螢幕有個乾淨不同以往的視覺感受。




陣前先鋒 - Surface

而這次伴隨著Windows 8的發表,微軟也派出了舉著自家旗幟的大將-Surface平板電腦來應戰打響名號。不過Surface雖然宣稱搭載了Win8系統,但其實存在著兩種版本,一為ARM架構(簡單說就是用在許多嵌入式系統或行動通訊裝置上)Windows RT,另一為X86架構(也就是一般家用PC視窗系統)Windows 8 Pro。這兩種版本在硬體外觀上只有幾乎可以忽略的差異,而操作介面上也沒什麼差別,因為都是動態磚的介面形式,兩者最大的差異應該就在於你可以在Windows 8 ProSurface上安裝被大家罵得半死的暗黑破壞神 III來玩,但你只能在Windows RT版本上由微軟的Market Place(相當於AppleApp store)下載Angry Birds來破壞可憐的小豬。

這次微軟的新改革在市場上充滿了兩極化的反應,但其實每個系統都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有各自想法的個體,想要讓每個人很快就習慣而且按讚的作業系統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但也因為這樣,所以朝第一次操作就上手的介面目標前進,就變成一個熱門又有挑戰性的設計作業了。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