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不景氣 更要設計競爭力  by DesignWing


最近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裁員潮,揮之不去的歐債陰霾,屢創新高的油價和物價,和不斷探底的景氣燈號,種種跡象都不禁讓人懷疑,自2008年來的開始的這場金融海嘯仍舊啃噬著全球疲弱不振的經濟體,並像顆未爆彈似的潛伏著,令人心惶惶。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裡開頭就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

危機,其實可能是轉機。美國上個世紀從1929到1941年經濟大蕭條期間,正是工業設計的黃金年代。當時美國進入空前的經濟大蕭條,華爾街股票市場崩盤,許多企業不敵嚴苛考驗紛紛宣告破產,而生死存亡中的企業了解低價策略再也無法奏效,於是轉而追求設計成為企業脫困的新動力。許多更便宜的設計元素與材料開始被開發,加上一些歐陸設計師因政治迫害逃亡至美國,帶動一波工業設計的新浪潮,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第一代工業設計師就此孕育而生,而其中的佼佼者非Raymond Loewy莫屬。 
人稱美國工業設計之父的Raymond Loewy,是第一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工業設計師,他的設計作品橫跨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與企業識別系統等領域,舉凡從生活用品到交通工具(從一隻口紅到火車)都能看見他的設計,他以圓弧造型重塑Coldpoint冰箱,勾勒出風行至今日的可口可樂瓶曲線、灰狗巴士、殼牌商標等等,一生逾5000件產品,幾乎每一項皆是設計與商業成功結合的經典範例。
「最美的曲線就是銷售上揚的曲線!」,不同於德國設計追求的「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Raymond Loewy不求標新而立異,追求服務積極市場,「形式追隨市場(Form Follows Market)」的思維,讓他將工業設計高度專業化,也造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Raymond Loewy能在市場取得極大成功,也證明經濟再蕭條,人們仍然有購物的欲望,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一再被驗證就是這道理。

在美國大蕭條時代,流線型風格興起,當時設計師參考自然界中鳥類及魚類的造型,並結合工程力學上的數據,設計出人類最早的流線型飛機,這種象徵未來和希望的流線風格的魅力在於,它為在經濟危機下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解脫,成為走向未來的標誌,於是被工業設計師大量的運用在交通工具和許多生活日用品的設計中,如下圖Raymond Loewy所設計的削鉛筆機和GG1火車頭。其中GG1火車頭的設計案,Raymond Loewy以焊接替代鉚釘連接,精練外型、降低阻力,大幅降低維護成本,讓投資者看見以設計解決問題所能發揮驚人戰力。


而這種流線風格迄今仍流行在我們的生活中,蘋果生產的Macbook Air 「水滴型」輪廓就是一例。而就在上個月,蘋果更在美國取得此「水滴型」輪廓的專利,日後若有他廠商生產「筆記型電腦,四個角落為倒的水滴狀薄片體,其上蓋是一沒有任何裝飾的表面。」就有可能侵犯蘋果的專利。


綜觀美國這一百年的設計史的重要里程碑,除了Raymond Loewy所確立的工業設計專業,不得不記上一筆的就是Steve Jobs和其開創的蘋果。

當我們看到昔日的電子通訊和消費產品大廠如Motorola、Nokia、HP、Dell紛紛宣布裁員和縮減計畫時,蘋果的股價卻攀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點,在今年8月20日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舉世皆知設計是蘋果的核心價值,但鮮少有公司能如蘋果般,將設計貫徹整合於產品開發製造的每個環節。

《財星》資深主編亞當.藍辛斯基(Adam Lashinsky)最新出版的一書《蘋果內幕》寫道,蘋果設計理念的關鍵在於,設計是產品的出發點,並「整合」所有的一切,他中引述前蘋果前工程師的觀察:「蘋果的一切都跟『整合』有關。如果要做到真正的整合,就必須掌控一切,從作業系統,一直到玻璃要用什麼鋸子切割,通通都要掌控。」蘋果並不擁有那把鋸子,也不擁有「擁有鋸子的公司」,而使用鋸子的工廠人員也不是蘋果的員工,但蘋果對於供應商要用哪把鋸子,卻有絕對的發言權。這是一種新型的垂直整合,一切的努力只為了達到設計師認為 “對產品來說是對的事”。

危機,其實可能正是轉機,當前的經濟局勢正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的價值,設計並非是錦上添花的美麗外衣,而是可以作為引領和振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Raymond LoewySteve Jobs的故事不都證明了這點。




參考資料:

Raymond Loewy:拯救大蕭條的完美曲線 by {100% Black Tea 50}

Lipstick effect wikipedia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不是問消費者,而是成為他們…. Empathy Design
by DesignWing


這是老到掉牙的題目,每位設計師都懂的道理,為何要老生常談?接下去之前請先連結下面影片測試一下效果會更好,我們再繼續聊為何選這主題




Christiopher Chabris Daniel Simons (2010)的書看不見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中,提到他們所做的有關眼球追蹤的研究。眼球追蹤是一種追蹤某個人在看哪裡的技術。更明確的說,是在追蹤網膜中央窩在看哪裡,周邊視野則沒辦法追蹤。當人們在看籃球與大猩猩的影片時,同時進行眼球追蹤實驗,發現所有看這段影片的人都有看到大猩猩,但只有50%的人記得有看到大猩猩。所以,當你正在注意某個事件,而且沒有預期會有變化出現時,那你很容易忽略掉確實發生的變化(節錄自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很意外自己會忽略如此明顯差異的改變,視覺是如此,人的心智模式亦然,很容易選擇性注意,注意我們有興趣的、熟悉的、或是被導引的觀點。

這個實驗裡覺得自己被作者誤導了,所以才沒有注意到影片中的猩猩,但人的視覺與思維就是這麼容易受左右而不自覺。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看到了,其實常常只是看到我們想看的;更令人困擾的是,這通常是不自覺,設計師也是沒辦法避免與生俱來的心智模式。舉經歷過的案例,2005年台灣手機市場普及度較印度高,當年換殼機種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是改變心情增加新鮮感的刺激消費策略,這是我們熟悉與週遭朋友的消費模式,對自己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定見,從未質疑換殼可能會有不同情境與意義。一直到了印度做研究,才理解到換殼對當年印度消費者而言,並不是為了新鮮感,而是透過換殼讓自己手機換然一新,就像車子重新烤漆,尤其印度外在環境很差,加上手機佔收入所得比例高。設計師所注意或認知的問題,可能與目標消費群一致,然也有極大機會是有很大出入。

每位設計師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背景,對於消費者偏好做了臆測,雖然我們常常會認為沒有,或是真的是無意識到自己的偏好與真實間的落差,然而這是設計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每位設計師都知道設計的第一步,了解消費者,找出他們的需求與期待,避開主觀判斷,但是,了解消費者的關鍵是什麼,同理心設計(Empathy Design)論點因應而生,發掘潛在隱性的需求,避免設計師帶主觀態度來分析消費者。

同理心設計
Susan Carey1986年的Cognitive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的期刊文章陳述到:人對於事情的思考過程是建構於不完整的事實、過去的經驗、甚至於直覺感知。設計師也是一樣,進行設計案時,會就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分析設計重點與切入方向,這與真實消費者需求可能有很大落差。換個角度來說,設計過程中有假設或臆測是正常的,不然設計案應該無法繼續下去,雖然如此,重要是,要注意自己做了哪些臆測。另外,盡量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狀態下來臆測,這會大大增加可信度,這也是同理心設計的目的。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在設計上的運用,設計師換位思考,透過觀察、分析、討論與輔具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實況,體驗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情形,找出潛在需求與市場機會點。Leonard and Rayport對於同理心設計提出五個關鍵步驟:
  1. Observation
  2. Capturing Data
  3.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4. Brainstorming for solutions
  5. Developing prototypes of possible solutions
這些步驟很多公司都會運用,其中用的好或執行的徹底與否,出入很大。慢慢隨著我們資歷增長,運用經驗遠比這些步驟快而省時省力,漸漸我們會習慣性的遺忘應有的流程,逐漸用自己的主觀來判定設計重點。然而,市場的變化如此迅速,技術日新月異,一不小心我們就被過去的成功經驗給害慘了,過去的成功讓自己有理由堅持,排斥新的刺激更無法換位思考,所以,企業崛起與潮落,很多人說是策略錯誤,個人覺得是人性使然,人性常常才是主導這一切的因果。


同理心設計不只是觀察
回歸正題,既然答案是來自於消費者,為何不直接傾聽消費者聲音。問題是一般消費者的想像力與經驗是有限的,無法對於沒有經歷過的新產品與服務有太多想像與描述,除非已經有原型進行測試。用一般訪談方式在創意發想階段,仍有很大的局限(很多時候,問卷訪談得到只是籠統的結果,對設計助益不大)。同理心設計比較大的特色是發掘消費者潛在不自覺需求,所以,避免干擾或導引消費者,透過觀察是當前同理心設計的主要進行方式。

對我而言,同理心設計方法,最重要部分是提昇感受力。如果觀察可以與實際體驗並行,會是更好的方式;因為觀察之後解讀所看到的訊息,仍難脫離既有的心智模型,透過體驗比較有機會改變先入為主的成見,更何況有些情形是必須實際感受的,用看的是看不出味覺、嗅覺、觸覺與心理狀態的。簡單實用的治具設計實際操作,能讓設計師大大提升感受力,幫助設計師洞悉問題,激發創意的解決方案。下圖是很簡易的方式模擬銀髮族退化的生理機能,各位試想一下,用觀察的方式能正確感受關節退化觸覺不再靈敏,在日常生活裡所遇到的困擾嗎?要從消費者身上獲取創新靈感,不是問他們,而是成為他們。


學生時期有各種對設計師角色定義的不同論述,自己最認同的是設計師扮演著製造/技術端與消費者間的橋樑。就像橋樑的設立目的一樣,將A,B兩地連結起來,讓人可以自由來往其間,中間不再有巨大山谷或河流將兩地區隔開來。設計師本身的工作也類似橋樑的作用,目的在減少落差,扮演消費者與製造技術者間的橋梁,運用製造與技術開發出符合消費者的期待的商品與服務。同理心讓我們更有機會認知其中的落差,幫助我們洞察問題。同理心設計需要是更主動的動手體驗行為,時時保持包容心與好奇的態度。簡言之,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同理心。

參考資料
6.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
7.          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by Susab M. Weinchenk, Ph.D, 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謝靜玟譯,旗標出版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老軀殼與新靈魂
By DesignWing

image:Google

還記得小時候曾經在課本上讀到山頂洞人被發現的歷史,對於那時候古人類在天然洞穴中的生活樣貌有著無數的想像與描繪。其實人類的進化跟各種居所建築演變是相輔相成的,畢竟人是一種終究需要生活在室內的動物,而這些建築物的產生也展現了各種民俗風情與生活型態,並且對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需求與功能。

但隨著社會的逐漸變遷,很多建築物早已失去原有的需求而人去樓空,甚至整個區域變的跟廢墟一樣荒涼,於是為了各種政經發展的考量,就會面臨都市更新的問題:拆除?重建?整修?其實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這其中牽扯著政府、當地居民、財團、情感、歷史等等因素,要做到建物或區域真正有意義與有效益的更新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世界上許多歷史悠久的都市正面臨這樣的問題,因著新區域的建設與拓展以及產業的轉型,許多老舊的建築及設備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於是要怎麼處理這些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建物便成了各國政府需要嚴肅面對的課題。

德國杜伊森堡環境公園
image:Google
位於德國杜伊森堡的鐵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間鐵工廠曾經是德國最大的製鐵廠,在當時不知道製造了多少的就業機會,但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是不得不在工人慢慢的離去之後跟著棄甲歸田,而問題來了,這樣一座龐大的建築物與佔地廣大的園區該如何處理?雖然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沒有大破壞哪來得大建設,但這項理念在這裡卻是不適用的。當地的居民對於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廢棄工廠充滿了情感與不捨,甚至因為它曾經幫德國獲得鋼鐵大國的名號而感到驕傲,實在是無法就這麼把它給拆了。於是在與政府的協調溝通之下,決定將它完整的保留並且請建築師重新規劃工廠用途,於是乎,一個老舊的軀殼再獲得新靈魂之後獲得了重生,並且繼續與民眾產生互動。

華麗的燈光設計
image:Google
先從工廠整體的外觀看起,以往夜晚應該會被大型煙囪的趕工火焰中照亮的廠房,在英國的照明設計師Jonathan Park的重新裝潢下,散發出五顏六色的華麗光芒,彷彿在訴說著過去輝煌的歷史功勞,觀光客也常駐足觀賞,並且仔細聆聽導遊細說工廠的歷史。

多功能的新用途
image:Google
進到廠區裡面,原本鐵灰色的水泥石牆,如今也化身為一座座宛如人工山丘般的攀岩場,供人盡情的在充滿斑剝的牆面上攀爬與冒險。以往用來輸送各種物資的巨大輸送管,在經過重新上漆之後也變成了每個小朋友心中最愛遊樂的時空隧道:溜滑梯。以往運送鋼鐵原料的產業道路如今也變成假日全家出動,一起享受清風拂面的腳踏車道。最有趣的應用莫過於瓦斯槽了,不再有瓦斯注入的諾大鐵槽中重新注入了清水,變成一座大型的跳水、潛水池,現在每到夏天便充滿了穿著泳衣在瓦斯槽裡愜意的打著水,這種景象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image:Google
而原本的工廠辦公室,被改裝成為青年旅舍供經費有限的旅客居住。瓦斯引擎的廠房也改為國際會議中心,各種發表會或文化電影節都曾經在這裡舉辦過,想像一下大群穿著正式禮服的紳士及美女,站在原封不動被保存下來的大型壓縮機和輸送管旁喝著純正香檳的景象,就讓人覺得另有一番風味。

不應只在乎可以開發多少利益,而是可以留住多少情感
這個鐵工廠的重生計畫不但保住了本身的存在的價值,也讓德國其他地區有相同命運的廢棄工廠獲得重生的機會,因為杜伊森堡鐵工廠的模式,德國政府實施了一個為期30年,分為三階段的環保都市計畫專案,目的是要維持文化、環境與經濟的平衡。想當然爾,如此的舊地再造計畫一定會有各種贊成和反對的聲浪,杜伊森堡的鐵工廠一開始也面臨相同的問題,畢竟在都市改建的旅途上,經濟的考量還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當地居民為了保有歷史無法重製的情感記憶選擇了保留,於是產生這些既有深度又有功能性的環境公園,讓後來的人們在使用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當年環境與時空留下的質感與溫度,也讓當地的居民產生更大的共鳴而獲得內心的平靜。

杜伊森堡的居民目前非常以重生後的鐵工廠為傲,畢竟這個曾經努力存在過的舊廠房留下了滿滿的回憶,而重生過後的廠房除了繼續將歷史的面貌留住之外,也將這個原本可能再也不存在的空間繼續製造快樂的回憶在後人的心中,這才是都市再造真正的目的,若凡事以經濟利益為考量,環境的溫度可能會回到冰河時期,希望各國的當局者都能以此當作都市再造的目標才是。


參考文獻
魅力都市心設計 博誌出版
杜伊森堡環境公園官網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Zipcar – unzip your life

by DesignWing

zipcar  (since 2000)

Robin Chase--全球最大的汽車共享業務zipcar的創辦人,當初這只是她在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裡的一個小小創意,如今她的夢想起飛,將汽車共享概念轉變成實際的租車業務,它成功的啃蝕了舊有的租車市場,甚至也侵入了計程車市場,成為一種風行的潮流,改變了我們的開車方式與既有的市場遊戲規則,而且還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可說是極為成功的破壞式創新。我想Robin Chase是一位創業家,也是一位深具環保意識的問題解決者,但最貼切的描述莫過於就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zipcar的發明同時在2011年,於MIT創校150年時被選為MIT幫助型塑世界的150個發明之一(The MIT 150: 150 Ideas, Inventions, and Innovators that Helped Shape Our World)

改變世界6C的啟示
2007Robin Chase應邀在TED演講時強調我們正面臨了一個大災難,那就是無法有效地降低碳排放量,而使得地球的溫度不斷升高,而地球溫度每升高1C便會對地球造成衝擊;根據國家地理頻道取材自英國記者兼保育學家馬克林納斯(Mark Lynas)的著作《6度》所拍攝的改變世界6C”的影片也告訴我們,氣溫每升高攝氏一度,孟加拉灣周遭的數千間房屋可能將被水淹沒,而颶風也將開始侵襲南大西洋。每升高攝氏兩度,格陵蘭的冰河將持續消失;事實上,格陵蘭的雅各布港冰川(Jakobshavn Glacier)已是全球移動最快速的冰原,每隔幾天從冰河斷裂的冰塊水含量,足以供應紐約市一整年的用水。每升高攝氏三度,北極圈整個夏天都將沒有冰,而阿爾卑斯山山頂的積雪也會消失,導致50%的物種滅絕。氣溫每升高攝氏六度,世界可能變成像一億四千四百萬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地球會像是一個大沙漠,海洋則成為亮藍色的水中荒原。惶恐的是,如果我們不能在1015年的時間內,降低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的災難極有可能變成我們的現實人生


改變世界6C(國家地理頻道)

少車又少碳的汽車共享概念
一談到降低運輸系統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大家所想到的只有開省油的車,各家車廠也研發油電車、柴油車等,但這充其量只是減少對石油能源的消耗而已;而zipcar的概念是藉由汽車共享的概念來達到少車又少碳的結果,zipcar的作法是將車輛停在都會稠密區的各個角落,讓會員可以「時」為單位來預約用車,而不需使用自己的車,利用無線網路科技,只要簡單的四個步驟即可快速享用zipcar服務。zipcar吸引人的特點是消費者只在有使用時才需付費,沒有用車時根本不用付錢,而且跟一般租車公司不同的是它還包含了油費與保險費,能幫使用者想到的開銷它全包了,平日每小時之需要8美元,假日9美元,如此便宜且便利的服務,即使你是個窮學生或是買不起車的上班族,你依然可以隨時隨地選擇一台最適合你自己旅程所需的車輛。zipcar2000年成立至今,已經在全球60個城市建立超過8000個車隊,提供給超過550000名會員差遣,而且不用擔心保養與維修;然而有別於一般城市居民每年平均開一萬兩千哩的使用行為,這些會員們每年只開五百哩,消費者在滿足了開車的需求之外也因此省了荷包,間接還影響了城市的交通運輸狀況與降低碳排放量。


使用zipcar的四個簡單步驟

無線科技讓租車像網路購物一樣方便
ZipCar的成功少不了科技的幫忙,少了科技,這一切只是空談,像是在30秒內租到車,預約一部車、取車,然後開車上路,作為一個服務供應商,如果交易成本太高的話,zipcar無法只租你一小時的車,所以,如果少了無線科技,這個概念根本就無法成真。接下來我們就來體驗一下如何使用這個便利的服務
1. 首先,你必須先上網加入會員取得一張RFIDzipcard感應卡,卡片可選擇寄送或是到Local office領取。但是有幾個申請的基本條件,第一是當地居民,第二是提供駕照與汽車保險歷史,如果你是常收到紅單的人應該就比較難取得服務。

2. 取得卡片和卡號後,接著就可以隨時透過網站和手機appp進行預約租車,結合google地圖找到距離你附近的zipcar parking lot,並且選擇你要的車款。

zipcar’s app.


3. 預約前15分鐘到達停車場取車,使用具有RFID功能的zipcard感應解鎖。取車同時,請先檢查車輛是否有受損,如有受損,請馬上打電話通知 ZipCar 公司;油箱若剩下1/4格時,請主動拿車上所提供的加油卡至Esso加油站加滿油,不用額外付費。




4. 用完車請於預約使用的時間內歸還車輛到原來的停車場,車鑰匙留在車上,下車後用感應卡自動上鎖。

美國目前有很多的公司主動幫每個員工辦zipcar會員卡,公司並不需要提供公務車,也可以很方便很機動性的滿足員工外出洽公的需求,實在是一舉數得

讓創意成功的商業模式
Zipcar的成功,網路與無線通訊的技術功不可沒,但重要的是它挾著環保與節能減碳的大理想,利用技術提供給使用者一個前所未有的「便利」,而使這個便利性真正能發酵的則是一個前所未見的計費模式。其他租車公司以日計費,zipcar竟然可以讓消費者以小時計費,在一個包油錢與保險的包套價格與用多少繳多少的驅力之下,讓消費者願意掏錢,成就了一種既便宜便利又環保的交通運輸模式。
如今zipcar的創辦人已將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經營,但Robin Chase的驚奇之旅卻還在繼續,她目前創設了另一個專作「共乘」的網站叫Goloco.org,她研究發現,今日有75%的旅程是單人上路,但目前也有12%的旅程是以共乘方式來進行,她希望能應用社交網路及線上付款系統,完全改變人們對共乘的看法,而且讓每趟旅程都更有效率。Robin Chase所遇見的未來是,有一天人們會認為與他人共乘是每天最棒的社交活動,同時可以改善塞車的問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一次她會如何利用無線網路科技和商業模式來形塑我們未來的世界,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參考文獻
1.       TED網站
2.       zipcar
3.       MIT150
4.       阿西摩的分享誌
5.       改變世界的6C
6.       Goloco.org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