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pp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pp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軟體巨人的新衣裳 - Windows 8
by DesignWing



微軟最近正式宣布,Windows 8即將在本月底正式的上市跟大家見面,這對微軟來說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因為這次的Windows 8先不管一般大眾永遠搞不懂的程式架構到底做了那些改變,至少在視覺可以判別的樣式上,就完全跳脫了以往大家所認識的視窗系統了。
從微軟導入圖形化介面而告別了DOS系統以來,微軟系統經歷了Windows 3.19598ME2000XPVista,乃至於最新的Windows 7...等等作業系統,版本是排山倒海般而來,但基本上不管哪個版本,你想找Windows所有的功能就會知道要去點左下角的開始,想看時間日期眼睛就會往右下角飄去,想要使用安裝過的程式就會在桌面的那畝圖示田裡尋找各種捷徑,而遇到當機也總是會看見親切老朋友般多年如一日的藍白畫面。基本上視窗的人生不管投了幾次胎,基礎的邏輯架構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但這次的Windows 8真的變了,不知道是否因為賈伯斯的iPhone幾乎改變了3C產業生態,讓比爾蓋茲整個被激到決定不再坐以待斃,或是自發性的覺得該是幫全世界佔有率最高的作業系統換換新血了。總之這次運用在Windows 8上的Metro UI確實有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巨大轉變。

資訊迷宮的指示牌 - Metro UI
Windows phone 7的動態磚介面( Metro UI)可說是Windows 8的前哨站,在去年就推出的WP7就搭載了最新的Metro UI,最大的特點是在桌面上會有一格一格排列整齊的色塊,上面搭著線條簡單的圖示,每個色塊都代表了一個程式或功能,有些只是開啟程式的捷徑,而有些則會是將一些即時訊息或是最重要的內容秀在方格裡(如行事曆提醒、簡訊內容),整個畫面相當的簡潔有力,跟以往微軟手機系統總是讓人覺得好像複雜與難操作了點的印象,有了偌大的轉變。

根據當初微軟釋出關於Metro UI的設計概念可以得知,整個介面架構圍繞在幾個中心思想上:(1)乾淨簡潔的視覺元素;(2)輕鬆上手的訊息中心;(3)軟硬體無縫的使用經驗;(4)生動活潑的個性化體驗等。而架構的中心思想最後是以類似地鐵、機場等場所中的指示標誌作為視覺設計的詮釋。

Windows 8這套新系統就延續了這樣的概念。這次微軟對於作業系統的改變並不只是單純的換個花俏的佈景主題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是整個資訊架構作了大幅度的重新整頓,將以往大家熟悉的視窗系統整個打掉重練,組合成一個全新的窗戶(雖然視窗這個名稱的意義在這代新系統裡,好像已經轉化成一塊塊的磁磚了)

一網打盡的企圖心
pic by engadget
目前行動裝置的三大作業系統:iOSAndroid以及看來似乎有點居下風的WP7各自佔據了山頭,在AppleGoogle這兩家虎背熊腰的公司環伺之下,看來這次微軟是想要力圖振作而祭出Windows 8這套殺手鐧了。先撇開上述微軟在設計這套Metro UI時所敘述的有那麼一點空泛的概念說明不說,到底為何微軟敢在這個三國鼎立的時代有鐵騎突出刀鎗鳴的決心呢? 我們就來看看Windows 8到底憑藉著什麼如此有自信。
  • 在這個凡事講求效率的年代裡,能夠工作、娛樂畢其功於一役是再好不過了,而剛好微軟正緊緊地握有關鍵的優勢-office這個權傾天下的套裝商務軟體,放眼iOSAndroid系統的各種App,總是對這個全球市佔率最高的商務軟體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支援,這時候本尊出來hold住全場是再適合不過的事了,如果可以在各種裝置上都完整支援office的功能,那以前不斷在鼓吹的行動辦公室才有真正原汁完原味的呈現。

  • 除了可以完整支援office之外,這次Windows 8更標榜了從PC、平板乃至於手機,都可以用同一套邏輯與配置的介面,這應該算是目前最吃的開的系統了,一個不用換裝置就得換一種操作邏輯的方式,對於微軟而言可以一網打盡各種產品,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再也不必切換腦袋的模式來適應裝置了。

  • 其實微軟早在iPad誕生前,就曾經出過觸控式的平板電腦,以及各代的觸控式智慧手機,但在市場的反應上總是少了那麼一點稱讚。原因就出在以往微軟將適合使用滑鼠操作的介面直接搬到觸控螢幕裡,導致很多操作行為不直覺也不方便,於是一直在觸控裝置裡無法擁有大批擁護者。而這次Windows 8在各種觸控式行動裝置充斥市場的當下,終於大刀闊斧的改善了整個介面,除了將以往小到需要用放大鏡才找的到的圖示及按鈕放到適合手指觸控的大小,也將版面的安排簡化,讓螢幕有個乾淨不同以往的視覺感受。




陣前先鋒 - Surface

而這次伴隨著Windows 8的發表,微軟也派出了舉著自家旗幟的大將-Surface平板電腦來應戰打響名號。不過Surface雖然宣稱搭載了Win8系統,但其實存在著兩種版本,一為ARM架構(簡單說就是用在許多嵌入式系統或行動通訊裝置上)Windows RT,另一為X86架構(也就是一般家用PC視窗系統)Windows 8 Pro。這兩種版本在硬體外觀上只有幾乎可以忽略的差異,而操作介面上也沒什麼差別,因為都是動態磚的介面形式,兩者最大的差異應該就在於你可以在Windows 8 ProSurface上安裝被大家罵得半死的暗黑破壞神 III來玩,但你只能在Windows RT版本上由微軟的Market Place(相當於AppleApp store)下載Angry Birds來破壞可憐的小豬。

這次微軟的新改革在市場上充滿了兩極化的反應,但其實每個系統都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有各自想法的個體,想要讓每個人很快就習慣而且按讚的作業系統基本上是非常困難的。但也因為這樣,所以朝第一次操作就上手的介面目標前進,就變成一個熱門又有挑戰性的設計作業了。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不景氣 更要設計競爭力  by DesignWing


最近全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裁員潮,揮之不去的歐債陰霾,屢創新高的油價和物價,和不斷探底的景氣燈號,種種跡象都不禁讓人懷疑,自2008年來的開始的這場金融海嘯仍舊啃噬著全球疲弱不振的經濟體,並像顆未爆彈似的潛伏著,令人心惶惶。

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裡開頭就說:「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

危機,其實可能是轉機。美國上個世紀從1929到1941年經濟大蕭條期間,正是工業設計的黃金年代。當時美國進入空前的經濟大蕭條,華爾街股票市場崩盤,許多企業不敵嚴苛考驗紛紛宣告破產,而生死存亡中的企業了解低價策略再也無法奏效,於是轉而追求設計成為企業脫困的新動力。許多更便宜的設計元素與材料開始被開發,加上一些歐陸設計師因政治迫害逃亡至美國,帶動一波工業設計的新浪潮,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美國第一代工業設計師就此孕育而生,而其中的佼佼者非Raymond Loewy莫屬。 
人稱美國工業設計之父的Raymond Loewy,是第一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工業設計師,他的設計作品橫跨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與企業識別系統等領域,舉凡從生活用品到交通工具(從一隻口紅到火車)都能看見他的設計,他以圓弧造型重塑Coldpoint冰箱,勾勒出風行至今日的可口可樂瓶曲線、灰狗巴士、殼牌商標等等,一生逾5000件產品,幾乎每一項皆是設計與商業成功結合的經典範例。
「最美的曲線就是銷售上揚的曲線!」,不同於德國設計追求的「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Raymond Loewy不求標新而立異,追求服務積極市場,「形式追隨市場(Form Follows Market)」的思維,讓他將工業設計高度專業化,也造就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Raymond Loewy能在市場取得極大成功,也證明經濟再蕭條,人們仍然有購物的欲望,口紅效應(lipstick effect)一再被驗證就是這道理。

在美國大蕭條時代,流線型風格興起,當時設計師參考自然界中鳥類及魚類的造型,並結合工程力學上的數據,設計出人類最早的流線型飛機,這種象徵未來和希望的流線風格的魅力在於,它為在經濟危機下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解脫,成為走向未來的標誌,於是被工業設計師大量的運用在交通工具和許多生活日用品的設計中,如下圖Raymond Loewy所設計的削鉛筆機和GG1火車頭。其中GG1火車頭的設計案,Raymond Loewy以焊接替代鉚釘連接,精練外型、降低阻力,大幅降低維護成本,讓投資者看見以設計解決問題所能發揮驚人戰力。


而這種流線風格迄今仍流行在我們的生活中,蘋果生產的Macbook Air 「水滴型」輪廓就是一例。而就在上個月,蘋果更在美國取得此「水滴型」輪廓的專利,日後若有他廠商生產「筆記型電腦,四個角落為倒的水滴狀薄片體,其上蓋是一沒有任何裝飾的表面。」就有可能侵犯蘋果的專利。


綜觀美國這一百年的設計史的重要里程碑,除了Raymond Loewy所確立的工業設計專業,不得不記上一筆的就是Steve Jobs和其開創的蘋果。

當我們看到昔日的電子通訊和消費產品大廠如Motorola、Nokia、HP、Dell紛紛宣布裁員和縮減計畫時,蘋果的股價卻攀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點,在今年8月20日成為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舉世皆知設計是蘋果的核心價值,但鮮少有公司能如蘋果般,將設計貫徹整合於產品開發製造的每個環節。

《財星》資深主編亞當.藍辛斯基(Adam Lashinsky)最新出版的一書《蘋果內幕》寫道,蘋果設計理念的關鍵在於,設計是產品的出發點,並「整合」所有的一切,他中引述前蘋果前工程師的觀察:「蘋果的一切都跟『整合』有關。如果要做到真正的整合,就必須掌控一切,從作業系統,一直到玻璃要用什麼鋸子切割,通通都要掌控。」蘋果並不擁有那把鋸子,也不擁有「擁有鋸子的公司」,而使用鋸子的工廠人員也不是蘋果的員工,但蘋果對於供應商要用哪把鋸子,卻有絕對的發言權。這是一種新型的垂直整合,一切的努力只為了達到設計師認為 “對產品來說是對的事”。

危機,其實可能正是轉機,當前的經濟局勢正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設計的價值,設計並非是錦上添花的美麗外衣,而是可以作為引領和振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Raymond LoewySteve Jobs的故事不都證明了這點。




參考資料:

Raymond Loewy:拯救大蕭條的完美曲線 by {100% Black Tea 50}

Lipstick effect wikipedia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