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以自然為師 以科技為本 不斷創新的設計力-Festo
By DesignWing


Festo是一家成立於1925年,為全球氣動自動化技術領導廠商。在如此技術導向的企業裡,而且是以技術性能取向的B2B市場,客戶都是製程技術見長的企業,設計師能扮演什麼角色呢?對多數相同領域的企業管理者來說,設計只是給一個外觀,尤其當客戶不是終端消費者,設計被認定的價值是不高的,甚至是不需要的。對多數設計師而言,第一時間的印象,想必也是很難在這類的企業,找到有價值的角色定位。然而,Festo成功的將”設計” 定位為優質的管理工具,透過設計與技術的整合,引領著市場創新。
Holistic Design
Festo賦予設計部門不只是產品外觀,而是追求整體設計(Holistic design),從企業識別、產品設計、工作環境到公司建築物,設計團隊都有清楚的品牌識別規範,他們甚至開發了軟體來協助當遇到品牌規範問題,如何依規範處理。Festo總部建築物就是公司在技術展現與節能概念最佳展示中心,裡面充滿自家技術的運用。Festo最重要的識別元素之一是藍色的運用,內部稱此顏色為”Caerul”,除了品牌Logo上,在建築物上、內部指示牌與產品關鍵元件上都使用此一顏色,強化品牌識別。要達到如此一致性的品牌識別及成功傳達品牌價值,有賴團隊合作。雖然設計團隊規劃了品牌識別與做法,但品牌最終成果展現卻是企業高階主管與全體員工的合作,尤其是企業高層的支持。

Festo透過設計師在應用端的發想,思考客戶的可能應用需求,創造產品獨特的賣點並傳達給客戶,來與競爭者差異化。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設計師與技術研究人員一開始就必須緊密配合,設計師才能了解參與的專案之技術價值所在與獨到之處,也才能精確掌握技術價值來展現給客戶;同樣技術研究人員透過早期的互動,更能將運用端可能的需求考量進去,創造技術的意義。這是理想的狀況,現實裡要達到這樣的結果,現實上需要不斷磨合與找出適合運作流程。


Bionic Learning Network
Festo設計中心最讓個人感興趣的是”Bionic Learning Network”平台的建立,公司透過此平台與學校、研究單位、外部其他企業合作。此平台的運作超乎自己對內部設計團隊可以扮演的策略與管理工具的角色,不是口號或紙上模糊不清的描述,是明確具體而成功的作為。以下是個人整理網站上資料與個人覺得此平台帶來的效益:

1.      與客戶產生對話:透過先進技術在概念案上的運用,激發客戶對未來應用的想法,產生對話並蒐集意見。沒有這樣的刺激,一般客戶很難對未來有太多想像。
2.      異元文化的刺激:透過這樣的平台,尋求更多元的外部刺激,內部研發團隊擅長的是既定技術的精進與改善,要有破壞性的創新往往需要異元性的激盪,此一平台也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3.      新技術與製程的驗證:每年度的概念案,均應用到Festo自家最先進技術,透過平台的專案,可以驗證新技術的效能同時評估製程的成熟度,讓技術導向的研發單位對自家前瞻技術有更深的體認。
4.      建立起創新的典範:此平台的運作豎立了Festo創新合作的典範,當此一典範被組織內廣為接受並效倣,則轉為公司的文化與信念,所帶來創新能量與效益可想而知。
5.      提升品牌知名度與認同:各位可以從youtube的點閱率與媒體報導,感受到其在品牌上的效益,品牌的效益會轉化為其產品定位與附加價值,即使Festo不是B2C品牌,其在品牌經營上的策略,讓自己好生嚮往,不是透過大幅媒體廣告,而是透過這樣的創新平台展現自家的技術與創新能力,更具說服力。
6.      提升技術力:自然界的演化創造完美的設計與功能,Festo透過這平台將自然界在效能上的優勢轉化到自動化技術,發展具能源效率與生物機電產品。

Festo Bionic learning network成功讓設計成為策略與管理工具,大大提升品牌價值並轉化為產品附加價值,這也是為何Festo設計部門曾被Reddot選為最佳設計團隊,DME (design management Europe)Festo做為成功案例研究。精準掌握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概念是任何人類企業、智能和其他方面的基石。分析概念的一個方法,是描述在特定情況下的使用方式,也就是強調他們的使用案例,我覺得Festo的平台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設計與技術
技術的研發常常是漫長的過程與龐大的投資,所以,如何確保技術發展方向、研發的著眼點、未來應用上的利基點與相關技術的搭配性,簡言之就是降低技術投資風險。尤其技術競爭如終端市場日趨激烈與飽和,很多應用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如何在技術投入前,發展過程中,與成熟應用時發揮技術的價值。這幾年雖然台灣一直在談設計,但是多數人對設計的認知,還是停留在給技術最後一個外觀的印象,企業的運作也多僅止與此。RD常詬病設計師不懂技術,設計師總是認為RD不懂消費者。其實,這都不是事情的關鍵,事實上大家只是以自己熟悉的領域與語言來自我表達,而不是真正溝通整合方式來解決問題,退一步思考,其實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讓消費者有享用更好的技術來滿足與解決生活上所需,來引領市場。

這些年來,政府很努力扮演技術開發的角色,但也常苦於技術投資的風險,這問題並不是只有我們面臨,例如:寶僑(P&G)2000年面臨生存危機時,新任執行長A.G. Latefy問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為什麼龐大研發部門卻做不出顧客需要的產品?”Festo或許做了很好典範,但是具體上如何運作,相信也絕非如文章裡淺顯,這邊只是試圖理出頭緒而已。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對應設計
by DesignWing


by Google
之前我們分享過圖形介面利用隱喻的方式,將各種功能選項經過一番巧妙的包裝,讓虛擬介面裡的各種操作進行得更為順暢。其實在介面裡還隱藏著另一個關乎使用者是否能直覺無障礙操作的要素在其中,也就是對應(mapping)的概念。

所謂的對應(Mapping)設計
在軟、硬體介面上所謂的對應,其實就是一種心之所向而行之所往的感覺,畢竟介面的存在就是要讓人無障礙的操作或控制,心裡的預期、介面的呈現及操作的結果三者若能達到完美一致的對應,那麼整體使用經驗將會是順暢愉悅的。而不完善的對應總是讓人無所適從,就拿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交通號誌來說好了,在某些街道走向凌亂的交叉路口或是結構複雜的高架橋交流道管制,一旦紅綠燈的面向或位置擺放錯誤,駕駛很容易因為會錯意而對應到不屬於自己路線的燈號造成交通大亂。

認知心理學大師Donald Norman曾經舉過一個著名的案例:瓦斯爐的操作介面。一個介面設計對應不良的瓦斯爐會像上面的左圖一樣,無法順利的知道哪個開關是控制哪個爐口的,經過幾番的試誤可能到最後爐火沒開成,反倒是自己火到爆炸了。而右圖的旋鈕配置就容易理解多了,完全符合使用者心裡所預期的位置對應,輕鬆愉快就能煮好一碗美味的泡麵。

by Google
其實對應的設計充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硬體操作介面裡,像是遙控器、收音機調頻旋鈕、電梯按鈕等,只要適切的對應使用者心裡預期的方向、位置或結果,就會很容易因為產生共鳴而有直覺且順暢的操作經驗。而軟體介面亦復如是,例如讀者這正閱讀的這篇文章,當您因為覺得這篇文章索然無味想快速的捲動到文章的最末端時,最直覺的操作就是往下滾動滑鼠中間的滾輪,這時視窗就會乖乖地照著指示往下滑動到內容的最末端,或是您也可以按住視窗右邊的scroll bar往下盡情的一拉,視窗裡的內容照樣會滿足需求跑到您想看的位置。這都是對應設計的優良展現,因為它反射了使用者心裡預期的行為,眼到手到結果即到。

人的慣性克服錯誤的對應
by Google
但人的習慣性偶爾也是會放對應性一馬的,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也使用過觸控式的行動裝置,這些可以隨你轉來轉去的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存在一個最難解決的對應問題,就是當你想欣賞影片將原先直立的螢幕打橫,然後想要控制音量大小時,因為實體音量鈕已有固定的增減方向,常常會發生轉到某個橫向時按了往左的放大音量,而螢幕裡出現的音量增減提示卻是往右遞增的情況。雖然這樣因為變數的增加而造成無法正確對應的情況,在習慣了之後卻也沒造成太多操作上的困擾,因為介面是定死的,人腦卻是靈活的,理解原因之後倒是不會產生太頻繁的錯誤操作,但就是多了那麼一點點卡卡的不舒適感。

主觀意識造成的變數
by Google
而人的主觀意識卻也常常讓對應的設計充滿變數(人真的是地球上最不容易搞定的生物啊~),就以電梯的上下鈕為例,一般狀態下想要往上,心裡自然就會對應到箭頭方向和位置往上的按鈕,所以通常會很直覺地去按向上的鈕,但在某些人的腦中,是以我想坐電梯上去但它現在位於上面的樓層,所以我要把電梯叫下來的心態,於是也很自然的按了向下鈕企圖把電梯叫下來,該說這些人的行為和觀念錯嗎? 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沒有不對的使用者,輔助工具就是要讓人能正確安心使用的,豈有工具反過來指責操作者不會用的道理。只能說要做到滿足所有人都能直覺操作的介面,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最直覺的對應操作
by Google
其實筆者覺得最好的對應設計,莫過於當初Wii推出的體感遙控器了。在這之前的傳統遊戲搖桿是用上下左右鍵來操作遊戲中主角的動作,要說對應方向倒也很稱職,但既然遊戲的本質是要讓玩遊戲的人化身為虛擬世界裡的各種腳色,用上下左右鍵來控制方向就是少了那麼真實感的味道。而Wii的體感操作方式,利用遊戲者前方的感應器偵測手中的發射器,就能讓遊戲中的主角動作與遊戲者本身產生幾乎零時差的完整對應,大大的提升了遊戲體驗。而之後的XBOX kinect控制器更是往前邁進了一步,連手裡拿著發送器也免了,只要站在螢幕前揮動四肢舞動身體,遊戲中的主角就會像遊戲者的分身一樣作出一模一樣的動作,這幾乎已經把操作的含量減到了最低,完全是依靠身體的直覺在進行整個遊戲。依照這樣的發展繼續下去,筆者真的相信我們只要在頭上戴著某種電波控制器(還是太陽能免充電的),就可以癱在沙發上,用意念煮好一杯半糖少冰牛奶加滿冰拿鐵的日子快要來臨了。

參考文章:
Donald Norman:<設計&日常生活>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Nespresso – What else?
 by DesignWing


Nespresso  (since 1986)

就在前兩個星期,在所有Nespresso膠囊咖啡愛好者的引頸期盼下,它的精品旗艦店終於在信義區的新光三越A11隆重開幕了,這意味著Nespresso持續地在咖啡市場上攻城掠地,然而這只是全球兩百多家精品旗艦店的其中之一。Nespresso屬於雀巢公司Nestle旗下的一個品牌,它的品牌名字就是Nescafe + Espresso的組合,以往大家應該對Nescafe並不陌生,尤其是那句廣告台詞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Nescafe幾乎等同於即溶咖啡的代名詞,它代表的是快速方便與大眾平價;事實也是如此,Nestle(雀巢公司)底下有6000多個以走大眾化市場為主的品牌,而走高級精品路線的Nespresso義式膠囊咖啡,卻是目前雀巢公司旗下最賺錢的品牌。你能想像一顆裝載5g咖啡粉的膠囊,平均單價是一般咖啡粉的5倍,每年賣出超過55億顆膠囊咖啡(我應該有貢獻200),年營業額超過25億歐元,它無疑地是全球最佳的品牌之一,而它的成功也非偶然,它的創新也不僅止於改變沖泡咖啡的方式,而是提供給消費者從購買到消費一整套的全新體驗。

Nespresso System的誕生
現在要喝一杯咖啡很容易,選擇也很多,你可以去7-11, StarBucks, 或是其他的連鎖咖啡店,很快速地品嘗一杯Latte 或是 Capuccino,但是對於消費者要真正品味一杯現煮咖啡卻是奢求,因為一杯咖啡生成的過程中,會影響到最終結果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包括水溫、咖啡豆的選擇、填壓過程、萃取、奶泡....等;而大部分的消費者對於繁複的程序和細節,根本無暇兼顧面面俱到;雀巢看到了這個需求,於是開始研發Nespresso膠囊咖啡機系統,如同它的品牌名稱一樣,Nescafe代表快速方便,espresso則代表萃取的濃縮咖啡。研發團隊首先在1970年設計出咖啡膠囊,使消費者不用再擔心咖啡豆的保鮮期,接著與德國Krups專業咖啡機製造公司研發輕型化的濃縮咖啡機,只要不到3分鐘的熱機時間,利用19大氣壓的高壓幫浦,就能輕易達到理想水溫(83~89C) 20~25秒便能萃取出一杯濃縮咖啡,經過16年的努力,在1986年終於將這麼繁雜的手續簡化成一個按鍵,推出了Nespresso

Nespresso咖啡機

Nespresso販賣的是美妙的產品體驗
Nespresso誕生以來,它的精神就不單單只是單純販賣一杯快速方便的濃縮咖啡,它從產品設計本身做起:首先它從全球咖啡作物裡最佳的1%中做挑選,製成一系列16種「尊榮等級」咖啡,裝在不同顏色的膠囊裡出售,不同口味對應著不同的顏色。而購買的膠囊咖啡機本身就是設計逸品,它在設計上兼顧了古典與時尚的風格,利用金屬沖壓紋路與烤漆,保留了濃縮咖啡機的專業風格,但輕巧簡潔的外觀又深具現代感;此外在操作介面上沒有複雜的操作程序,只保留了大杯110 ml40ml的按鍵,最重要的是將進退咖啡膠囊的設計完全融入整體造型裡,操作起來也不費力,任何人都能簡單輕易的操作這台專業的咖啡機器。另外,此品牌一開始便透過喬治克隆尼主演一連串的宣傳廣告,創造出它的情感價值與品牌認同,雖然在廣告影片裡,產品本身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藉由喬治克隆尼的幽默雅痞的氣息,讓消費者產生認同與信賴,確信喬治克隆尼是那種會喝Nespresso的人一般,並期待某天在世界各個角落裡的Nespresso精品店舖裡,可以遇到他聊上幾句無關緊要的話。


產品與消費者的咖啡溝通語言-color
當我們一走進Nespresso的精品店裡,我們會看到一面由咖啡膠囊包裝所組成的色彩牆,它的組成包含了16種不同口味的咖啡,這宛如pantone色票般的咖啡牆,既是咖啡膠囊的存貨區也是最好的商品展示區。接著,親切的店員會端出16種咖啡膠囊的展示盒,詢問你喜歡什麼顏色的咖啡,很顯然地它在產品的溝通上是以心理層面上作出發的,對於男性顧客,有一種拿出收藏的雪茄盒出來賞味的尊榮感,而對於女性顧客,它似乎又像是色彩繽紛的眼影盒,散發出一種時尚魅力。無論如何,他最終的目的是要經由色彩語言的編碼,讓消費者可以很容易地將自己喜歡的咖啡口感氣味強度作連結,進而記住它的名稱。之後,不管你是要在店舖購買或是上網選購,都可以更方便快速地找到你最愛的咖啡膠囊種類。

咖啡膠囊與展示


注重消費者對話的商業模式
Nespresso是一個系統品牌,販賣一台機器然後從人們購買放進機器的膠囊獲得收入。只要他們能持續保持讓客戶滿意與開心,就意味著他們不需要靠每天的賣力兜售來獲得生意。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大多數的品牌透過零售商銷售產品給不知名的消費者,而Nespresso則是完全不同的作法;它們不身陷與零售商的殊死戰之中,透過網路、電話與精品店面這三個管道販賣咖啡給消費者;此外,它們更成立俱樂部,有好幾百萬的"會員"Nespresso俱樂部中。利用俱樂部,品牌能夠與它的會員對話、提供建議給他們、追蹤他們買了甚麼以及要求回饋資訊。

Nespresso Boutique

企業社會責任(CSR)
一個成功的品牌,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導入是責無旁貸的,Nespresso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例如在貨源上已經做出了很大的進步16年來與雨林聯盟合作"AAA"咖啡,這是最高等級的咖啡,而且是環境永續並對農夫有益的。截至目前已經有50%賣出的咖啡是AAA等級的,預計在2013年達到80%AAA咖啡的比重。
無論如何Nespresso也招致一些關於膠囊對環境的影響,好消息是用來製造膠囊的鋁是可以無限制回收的,而且他們已經在法國、瑞士、葡萄牙及澳洲發展出膠囊回收系統。且到2013,這個網絡將會已成長三倍因此它有回收75%已售出膠囊的容量。

Nespresso-What else?
Nespresso1986創立以來,經過16年的經營已經有很好的成績,它的創新也再次改變了我們品嘗咖啡的文化,接下來它又會帶給我們哪些其他的驚喜呢? 事實上,在2010年它已經悄悄地在法國與瑞士發表了它的茶膠囊品牌Special. T (Special Tea) ,賣茶品與賣濃縮咖啡又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它改得了歐洲人四百多年的飲茶習慣嗎?甚至進軍的了老牌茶國的中國市場嗎?目前茶膠囊只在網路賣,但網路只占歐洲茶市1.2%。超市則占茶市62%,它這次是否能像膠囊咖啡一樣大獲全勝(每年22%的成長率),讓我們繼續拭目以待吧!

Special. T- 茶膠囊


參考文獻
2.    品牌好報
5.    Youtube網站
6.    文章圖片來自Google Search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同中求異的共用設計 By DesignWing






團結力量大,整合才有未來
汽車產業是消費市場裡最大規模以及工業國家重要的產業,也是工業發達國家經濟仰賴的重要產業,由於汽車產業所涉及的產業範圍非常廣泛,從設計、機械、電子、內裝皮飾到通訊等等產業都涵蓋在內,可說是涉及的層面廣、技術性高、以及各種零組件之間的整合性要強,正因為汽車產業所能帶來的產業集體效應,絕對是工業發展各國非常看中的產業之一,也造就出全世界有超過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汽車品牌,這些品牌涵蓋出整個市場裡各種車型各種不同的市場,各個品牌看似競爭看似合作,相互存在於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裡,正所謂團結力量大,靠單一品牌獨撐大局是無法對抗集結而成的集團的,汽車市場漸漸走向以幾個品牌而整併出集團的樣貌出現。

從全球汽車市場發展趨勢可看出,許多新興市場的發展迅速,各個車廠都為滿足新興市場的崛起發展,必須做出改變來適應這些市場,再加上消費者喜好需求變化快速,產品的選擇面相與日劇增,必須提供更有效的產品來滿足目標客戶,再加上石油的價格不斷飆漲,不同於傳統汽油供應的能源方式,也相繼出現在汽車市場裡,所以在汽車市場裡,除了需求不同造成不同種類大小的車型,也看到了有不同的能源供給的車輛,以一個單一品牌是無法應付這些龐大的開發費用,節省開發成本變成每間車廠的重要課題,所以在以集團結盟的方式下,提供了資源共享與相互合作,車廠之間可以各取所需與相互滿足,造就了今日以集團合作的團體戰方式。


一魚多吃的模組式設計
降低開發成本已經是現在所有車廠努力的目標,集團如何去資源共享降低開發成本,發揮集團的力量,確實是一件複雜的事情,目前前三大的福斯集團,旗下有Volkswagen, Audi, Lamborghini, Seat, Skoda, Bentley, Bugatti, Porsche….等等品牌,從高級品牌到國民品牌從小型車到跑車超過200種不同的車型,如果要針對每個車型開發不同的系統架構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汽車設計是一種從內而外的設計,牽扯到安全與不同的使用需求,所以車體設計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管理的部分
福斯集團開發出MQB(Modular transverse Kit)模組式車體設計,MQB的這種設計平台是將車體切割成很多部分,然後針對所需的車型去進行配對與變化,不用再針對各個車行重新開發各自的車體,MQB模組式車體設計可以從小型車Polo這種小型五門房車一路延展到GolfPassat中型房車甚至Tiguan這種小型休旅車型,可說是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這種架構方式提供了許多的共用性,每個車型還是擁有自己的乘坐品質與安全性,不會因為共用性而喪失了產品的競爭力目前剛上市的Golf七代就是運用這個平台,除了福斯本身品牌之外,連同集團高價品牌Audi A3也率先共用了MQB的車體平台,這種模組式的設計在產品開發上確實可以省去大部分的開發費用當然MQB的車體平台,除了在共用性找到了解決的方式,這個車體設計為了達到省油以及安全的目標,在車體上進行減重,但是如何兼顧的車體又能減輕重量,這個改變絕不是說將車體做小來犧牲該有的舒適環境,而是在金屬板材利用擠壓來做出厚薄變化以減輕重量,再加上改變主樑的比例結構,以及在熱成型金屬格狀的結構方式,改變全新的點焊方式,讓MQB的車體平台可以應付新時代的來臨,藉由這套全新的車體平台,可以提供整個集團的車體的共用


增加一點點創造不同的使用需求
除了福斯集團在共用車體上做出的努力外,也可以發現其他的集團也運用一些策略來降低生產的成本,如雷諾日產集團為了全球複雜的消費環境,來應付每個市場的不同需求,在Mini MPV車種上為全球開發的多功能車體設計,同樣的車體在加上後輪之後的車廂容積的變化,可以衍生出三種不同的車體來符合都市輕型小車五人小箱型車與七人座的多種類車型,這三種的車型不一定都出現在同一個地區,但同樣的車體可以滿足三種不同族群,這種做法算是比共用車體平台更省的做法,連車體以及大部分外觀內裝都是共用件,確實在開發上可以降低非常多的費用,但缺點是為顧及最大的共用性常常必須以最大共用作考量,反而犧牲了該車型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無法做最全面的考量


似曾相識一起出現
現今的車廠結盟除了以集團方式呈現,也開始出現集團和集團之間的合作,這種關係亦敵亦友,看中的是對方在某個領域的技術與成就,從最近的BMW集團與TOYOTA集團的結盟,雙方各自在柴油技術與油電技術上的成就,造就出這樣的合作模式,從合作可以看出彼此在雙方在自己不足的部分會希望藉由合作來達到雙贏的成果,藉由相互授權技術與資源來滿足自己產品在市場上的缺口。另外也常常可以在市場上常常可以看到同一個車型,藉由部分的外觀件的改變來重新掛上另一個的品牌,在小眾的市場裡藉由這個方式,可以雙方負擔在研發時的成本與資金,在這個多變的汽車市場裡,確實是很好的方式,以最近上市的TOYOTA 86SUBARU BRZ在跑車市場的合作,以及NISSANMAZDAMINI MPV七人座的合作上也可以看到這樣的合作模式,同步生產同步上市似曾相似的在市場上出現,就看消費者對於品牌忠誠度的認同了。


發揮共用設計的精神
在全球景氣不好的今天,各個產業對於產品開發方式都有自己節省成本的方式,不管是汽車產業還是3C的產業,都可以看到許多共用的設計方式,尤其是在小眾市場裡特別多的例子發生,但這也是不得已下的變通方式,但如何在共用的條件下設計出差異的產品,考驗著設計師的能力,從福斯的MQB模組式的設計例子可以看到,在兼顧產品的共用性下可以做出最大的衍生,不會犧牲該有的產品本質,這就是共用設計最重要的事。


參考文章: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