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不是問消費者,而是成為他們…. Empathy Design
by DesignWing


這是老到掉牙的題目,每位設計師都懂的道理,為何要老生常談?接下去之前請先連結下面影片測試一下效果會更好,我們再繼續聊為何選這主題




Christiopher Chabris Daniel Simons (2010)的書看不見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中,提到他們所做的有關眼球追蹤的研究。眼球追蹤是一種追蹤某個人在看哪裡的技術。更明確的說,是在追蹤網膜中央窩在看哪裡,周邊視野則沒辦法追蹤。當人們在看籃球與大猩猩的影片時,同時進行眼球追蹤實驗,發現所有看這段影片的人都有看到大猩猩,但只有50%的人記得有看到大猩猩。所以,當你正在注意某個事件,而且沒有預期會有變化出現時,那你很容易忽略掉確實發生的變化(節錄自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很意外自己會忽略如此明顯差異的改變,視覺是如此,人的心智模式亦然,很容易選擇性注意,注意我們有興趣的、熟悉的、或是被導引的觀點。

這個實驗裡覺得自己被作者誤導了,所以才沒有注意到影片中的猩猩,但人的視覺與思維就是這麼容易受左右而不自覺。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看到了,其實常常只是看到我們想看的;更令人困擾的是,這通常是不自覺,設計師也是沒辦法避免與生俱來的心智模式。舉經歷過的案例,2005年台灣手機市場普及度較印度高,當年換殼機種對台灣消費者來說是改變心情增加新鮮感的刺激消費策略,這是我們熟悉與週遭朋友的消費模式,對自己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定見,從未質疑換殼可能會有不同情境與意義。一直到了印度做研究,才理解到換殼對當年印度消費者而言,並不是為了新鮮感,而是透過換殼讓自己手機換然一新,就像車子重新烤漆,尤其印度外在環境很差,加上手機佔收入所得比例高。設計師所注意或認知的問題,可能與目標消費群一致,然也有極大機會是有很大出入。

每位設計師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背景,對於消費者偏好做了臆測,雖然我們常常會認為沒有,或是真的是無意識到自己的偏好與真實間的落差,然而這是設計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每位設計師都知道設計的第一步,了解消費者,找出他們的需求與期待,避開主觀判斷,但是,了解消費者的關鍵是什麼,同理心設計(Empathy Design)論點因應而生,發掘潛在隱性的需求,避免設計師帶主觀態度來分析消費者。

同理心設計
Susan Carey1986年的Cognitive Science and Science Education的期刊文章陳述到:人對於事情的思考過程是建構於不完整的事實、過去的經驗、甚至於直覺感知。設計師也是一樣,進行設計案時,會就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分析設計重點與切入方向,這與真實消費者需求可能有很大落差。換個角度來說,設計過程中有假設或臆測是正常的,不然設計案應該無法繼續下去,雖然如此,重要是,要注意自己做了哪些臆測。另外,盡量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狀態下來臆測,這會大大增加可信度,這也是同理心設計的目的。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在設計上的運用,設計師換位思考,透過觀察、分析、討論與輔具讓自己接近目標族群的生理與心理實況,體驗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情形,找出潛在需求與市場機會點。Leonard and Rayport對於同理心設計提出五個關鍵步驟:
  1. Observation
  2. Capturing Data
  3.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4. Brainstorming for solutions
  5. Developing prototypes of possible solutions
這些步驟很多公司都會運用,其中用的好或執行的徹底與否,出入很大。慢慢隨著我們資歷增長,運用經驗遠比這些步驟快而省時省力,漸漸我們會習慣性的遺忘應有的流程,逐漸用自己的主觀來判定設計重點。然而,市場的變化如此迅速,技術日新月異,一不小心我們就被過去的成功經驗給害慘了,過去的成功讓自己有理由堅持,排斥新的刺激更無法換位思考,所以,企業崛起與潮落,很多人說是策略錯誤,個人覺得是人性使然,人性常常才是主導這一切的因果。


同理心設計不只是觀察
回歸正題,既然答案是來自於消費者,為何不直接傾聽消費者聲音。問題是一般消費者的想像力與經驗是有限的,無法對於沒有經歷過的新產品與服務有太多想像與描述,除非已經有原型進行測試。用一般訪談方式在創意發想階段,仍有很大的局限(很多時候,問卷訪談得到只是籠統的結果,對設計助益不大)。同理心設計比較大的特色是發掘消費者潛在不自覺需求,所以,避免干擾或導引消費者,透過觀察是當前同理心設計的主要進行方式。

對我而言,同理心設計方法,最重要部分是提昇感受力。如果觀察可以與實際體驗並行,會是更好的方式;因為觀察之後解讀所看到的訊息,仍難脫離既有的心智模型,透過體驗比較有機會改變先入為主的成見,更何況有些情形是必須實際感受的,用看的是看不出味覺、嗅覺、觸覺與心理狀態的。簡單實用的治具設計實際操作,能讓設計師大大提升感受力,幫助設計師洞悉問題,激發創意的解決方案。下圖是很簡易的方式模擬銀髮族退化的生理機能,各位試想一下,用觀察的方式能正確感受關節退化觸覺不再靈敏,在日常生活裡所遇到的困擾嗎?要從消費者身上獲取創新靈感,不是問他們,而是成為他們。


學生時期有各種對設計師角色定義的不同論述,自己最認同的是設計師扮演著製造/技術端與消費者間的橋樑。就像橋樑的設立目的一樣,將A,B兩地連結起來,讓人可以自由來往其間,中間不再有巨大山谷或河流將兩地區隔開來。設計師本身的工作也類似橋樑的作用,目的在減少落差,扮演消費者與製造技術者間的橋梁,運用製造與技術開發出符合消費者的期待的商品與服務。同理心讓我們更有機會認知其中的落差,幫助我們洞察問題。同理心設計需要是更主動的動手體驗行為,時時保持包容心與好奇的態度。簡言之,想辦法建立自己的同理心。

參考資料
6.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
7.          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by Susab M. Weinchenk, Ph.D, 了解人你才知道怎麼設計,謝靜玟譯,旗標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