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為發燒而生-小米手機
by DesignWing


手機的外貌與內涵
在還沒有什麼智慧型手機的那個年代裡,想要選購一支手機,除了品牌情節之外最最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手機的外觀和造型了 - 要選可以帥氣掀蓋的Motorola折疊機嗎? 還是滑就是時尚的三星滑蓋機? 還是要簡直好看的SONY直立手機? 這些外觀、材質的差異往往直接影響手機的銷售量。而各手機之間的功能差異,卻跟游泳比賽一樣:不就是你做什麼動作,我也跟著做什麼動作嗎?

但曾幾何時,手機的生態已經慢慢由外貌協會,轉變為重視內涵的方式。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手機時要考慮的是要吃蘋果嗎? 還是吃芒果呢? 還是要跟小綠人一起玩? 由於網路環境的進化改變了手機的使用行為,而軟體開發商也大量的注入各種實用有趣的APPs,以及系統平台操作模式的習慣性,使得手機市場的生態轉變成系統平台才是優先考量的要素。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小米手機的誕生 
20103月,前大陸金山軟件的執行長-雷軍,找了來自GoogleMicrosoftMotorola等業界經歷豐富的其他6個人,低調的成立了小米手機。短短的500多天內,他們從原先只是設計幾款智慧型手機APP的開發商,開始建構起Android平台的整套UI,而藉由與玩家網友們在小米手機自家經營的論壇上不斷的互動與討論,他們決定推出連同軟體平台與硬體外觀,一支由靈魂到軀殼都是自行研發設計的完整手機品牌-小米手機。

這家短短成立不到兩年的手機軟體公司,居然有能力在這個由AppleHTCSAMSUNG...等大廠瓜分大餅的智慧型手機市場裡,用這麼短的時間引起網友們如此廣大的迴響,在一公佈手機上市的消息後,就立刻湧入30萬支的網路訂單,可見這個市場還潛在其他有別於主流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一支倒著走的手機
在以往,甚至是目前為止的幾家手機大廠,雖然也會進行軟體介面的研發,但通常都是以一定的硬體開發技術和供應鏈為基礎,著手開發手機,再將軟體介面架構在這些標準化的硬體裡。但小米手機走的卻不是這樣的歷程順序。

在剛成立之初,小米手機基於手機上最核心的功能-通訊,而將重心擺在「米聊」這樣的通訊軟體身上,並且開始經營自己的論壇,而在累積了一定的粉絲之後小米決定拓展他的版圖,開始著手設計基於Android系統的整套介面-MIUI,免費提供下載及刷機,這對重度的手機玩家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再加上在論壇裡與玩家密切良好的互動性,使網友人數不斷的迅速增加,而下載MIUI來刷機的人數也達到了50萬次。最後,小米手機終於踏出最後一步,決定自己生產硬體的部份,於是一支軟硬兼施的小米手機就這麼誕生了。

這樣由軟體到硬體反過來走的歷程,實在與目前大廠的方式大相逕庭。而利用論壇上集體討論的力量進行非常深度客製化的研發,做出符合大家期望的手機,也跟一般大廠講究標準化的設計流程,關起門來練功的方式完全不同。雖說小米手機的方式充滿了草根性,但只要有足夠的量可以撐起這樣的模式,何嘗不是另一條成功的路。
  
圖片來源:http://www.xiaomi.com/












龐大的內需市場
而除了上述的經營模式之外,造就小米手機成功的因素還有它所處的時空環境。中國大陸除了擁有全世界最多的13億人口之外,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用難以想像的速度在進步和發展當中。在這樣的時空環境裡,大陸的內需潛在商機可說是非常的可觀。而以簡單的數學運算就可以體會其中驚人的數據:30萬除以13億約等於0.00023,也就是說,10萬個人裡面只要有23個人購買,就可以達到30萬部的出貨量。

小米手機正是這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僅靠著論壇上與手機玩家們的互動,共同建立起一種信賴感及革命情感。再藉由網友之間的口碑快速傳遞,小米就這樣接到了30萬部手機的訂單。而這樣的經營模式和結果要在其他國家是不太容易複製的,就以台灣為例,在同樣討論熱度的情況下,而人口數卻只有2300萬的基礎,換算的結果就是只有5000台的訂購量,這根本是無法撐起一個品牌手機事業的。

隨著賈伯斯離開我們,Apple的未來雖然目前還看不出來會有什麼變化,但後蘋果時代的輝煌戰績,確實是由賈伯斯一手創世紀的,而當他離開後,這塊平板手機的戰場無疑的又會有一場精采的攻防戰。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最後受益的終究還是我們終端消費者。


參考文獻

2 則留言:

  1. 你好,你所說的最後一句,你真的認為嗎?企業競爭,科技進步,真的有帶給使用者更好的生活嗎?需求只是被開創出來用以加速金錢流動的手段,姑且不論都流向誰口袋,在高科技生產的被背後是生活環境不可逆的破壞,我們真的賺到了嗎?

    回覆刪除
  2. 您好,在賈伯斯建構的世界裡,確實是認為消費者不太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反過來開創需求讓消費者追求。

    而現在3C產品是"朕沒給的,你不准要"的賣方市場,雖說看來像是消費者被牽著鼻子走,但其實透過市場競爭的機制,廠商也不斷的在改善使用性及人機的互動性,
    不被依賴的需求通常很快的就會被大家遺忘在角落。

    而各國對環保法規的制定也越來越嚴謹,雖說目前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至少火車已經發動,何時到達終點站也只是快慢的問題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