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前瞻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前瞻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勾勒未來的創意()------論前瞻設計
By designwing


前面一篇文章說明了企業透過前瞻設計來勾勒未來,藉此洞燭市場先機,領先競爭者提早佈局,也陳述了前瞻設計與量產目的設計案不同之處及為何要分開運作,這邊想接著更深入介紹前瞻設計的做法、思維與挑戰,希望對其有更深的認識。
前瞻設計面對了未來諸多不確定性,絕對不只是根據設計師直覺性思考的方式,就能將不確定性的風險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範圍;企業決策者也不該在資訊如此缺乏的情形下決策,這樣的作法與賭博沒有兩樣,但企業要永續經營絕非單靠運氣。所以,前瞻設計必須透過系統運作方式,讓想像力能轉換成產品或服務的原型,並進入發想、原型、測試的循環程序,如此才能經由這個程序來釐清不確定性,並驗證市場與消費者接受性,逐步投入資源佈局技術的可行性。
自己在工作中常遇到PM提出的設計request form,裏面的內容乏善可陳,常常只是制式的把領導品牌的規格抄上去,含糊籠統的陳述目標族群,然後設計與研發部門就在這樣粗糙的方向上進行開發,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現實中不少這樣的案例。那麼,原因是否來自於沒有前期嚴謹準備工作?換個角度,單靠PM部門自然是沒有能力來整合全方面的重要資訊,到頭來只會模仿領導品牌。所以,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前瞻設計(前瞻設計是product roadmap 主要想法來源)。設計師有必要涉略並理解產品開發前期的工作,這有助於調整自己思維與心態,也決定了產品的開發方向與希望達到的設計價值。

Vincent Gallebaut

前瞻設計的作法
前瞻設計絕非靠靈光乍現,相反的,需要整合性的系統運作,才有成功機會。想法來源可能來自於技術、設計、市場、通路或Mega trend與相關產業報告,整理出目標市場與族群敘述的雛形及假設後,根據這些預設,進入發想階段,設計團隊發想更具體化產品示意,此階段下細節型態不是重點,背後的想法與主軸才是目的。經過多次發散收斂迴圈流程,然後選定第一階段方向,同時進行市場性、使用者與技術性評估,歸納為第二階段發想上的整合意見。幾個回合下來,選出具潛力方向製作成原型,來進一步測試市場。當整個概念經過測試,則可以有計劃性的投入資源研發所需要的技術,逐步累積成熟的技術能力,這時就會移轉到年度產品portfolio,也是我們熟悉的量產性設計案。這也是一個有系統並嚴謹的規劃產品portfolio的應有方式,而不只是跟著一線大廠的規格,或少數人的個人主觀看法,就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產品開發方向。有了前期的釐清與準備,不會因為量產開發時程的緊迫性,常常選擇避開重要問題,或是因為技術不成熟所衍生的產品品質問題。


前瞻設計絕對要避免漫無目標的搜尋想法,相對地,精準掌握目標與發想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嚴謹界定目標就不用說精確掌握概念,或許會有設計師覺得這可能會侷限了創造力,但是個人認為適當的條件下才能激發真正創新;況且每家企業所屬領域與自身的優劣勢都不同,這個層面的考慮都是在清楚釐清條件現況。完全沒有限制的創意,只怕像大海撈針的空泛,也不具太大意義。如Ziba設計的凡史杰說。”限制迫使你運用創意;它讓你聚精會神、釐清思路。限制不再是敵人,反而成為特性。

界定問題優先於解決問題
如微軟首席研究員巴克斯頓說“設計師因為確定問題而蓬勃發展,確定問題癥結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尤其像前瞻設計這類的專案,涵蓋錯綜複雜的變數,有必要先思考企業想要探討的問題層面,有了清楚的問題界定,就比較容易根據對問題的理解,尋找所需要的資訊與協助,大幅加快尋求解答的歷程,並且一路引導你穿越解決問題的過程。前瞻設計目的是尋找未來機會方向,而不是一開始帶著預設的問題,埋首於細部解決方案。換言之,就是尋找值得投入時間、人力與資金來解決的問題與癥結所在。
談到解決問題,自己常有的迷失,就是希望立即找到好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想法雖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直接從解法著手而未思考我們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未必能夠理想解決真正的問題,甚至容易掉入陷阱。前瞻設計不像工程問題,而是思考與研究的問題。工程問題的目標明確,可以循序漸進,按著既定步驟執行,即使中途遇到困難,也可以隨機應變找出解答。前瞻設計面對的是未知,現有的方案不一定可以適用。所以,我們需要回到原點,重新檢視問題的界定、原有的作法以及背後的假設。
坦然面對必然的不確定性
對我自己而言,習慣了量產設計案的運作方式,總是預期所收到的資訊是清晰沒有模糊地帶,限制是明確的(希望給規格或範圍的限制),不然會認為對口單位沒有將自己的功課做好。對於前瞻設計案的初期混沌情形,總是有點不知所措,我想這是必然的經過,某方面也是希望藉此拋開先入為主的思維包袱,來尋求更大的突破。
原創性的根源在於實驗,不畏懼失敗。其中很重要的是,對嘗試----錯誤及反覆塑造原型的過程不以為意,否則你會把焦點放在風險較少的策略上,無法開發出富含原創性的方案。這方面我覺得是最容易理解,但卻是執行起來最困難的,因為人性使然,對於不確定性與風險都是負面的,通常被視為要設法避開,產品開發過程裡常會不自覺的選擇可靠性而不是創新,因為創新的選項有很多未解的問題與不確定性,但是這樣的作法與思維絕對會抑制創新。


前瞻設計只是企業創新的開端
前瞻設計是企業探索創新的開端,絕對不是終點。前瞻設計沒有標準,如P&G公司希望一半的企業創新探索可以與外部設計資源合作,因為外部組織沒有內部的包袱,而內部組織則可著重在擅長的量產性開發案,這是P&G選擇適合自己組織的作法,或許台灣企業也可以尋找適合自己的作法。但無論何種做法,最根本條件是管理階層的支持,同時跨出第一步,透過前瞻設計做法來找出自己的競爭優勢。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
The opposable mind, by Roger Martin, 別在狹縫中決策,馮克芸譯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勾勒未來的創意()------論前瞻設計
by DesignWing



前瞻設計?第一時間的自己的想法是,這些國際大廠真是有錢又有閑,我們量產的案子都做不完,哪有時間發想幾年後的概念;心中也浮出疑問,前瞻設計對企業有何助益?"對於這個議題的涉略,源自於多年前與Siemens的合作,也改變了我原本的無知。

這邊想先界定一下文章所談的前瞻設計,確保我們是在同一觀點討論這議題。前瞻如字面上意義往前看的意思;前瞻設計是透過想像力模擬未來產品或服務的可能使用情境;尋找可能的機會,先前發現與準備,有時間蘊釀開發創新產品與服務能量。不是為了立即要步入量產的開發案,舉例說,如果手機開發週期是8-12各月左右,那麼這領域前瞻設計指的是24各月以後的產品,不同領域週期不同。前瞻設計雖然可能帶領企業找到新優勢,同樣的,也意味著極大不確定性與風險,而且在不確定性極高的狀況,就需要前期資源的投入,這也是很多企業選擇省略這類的專案。既然如此,為何一線的國際企業仍願意投入龐大資源推展前瞻設計?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中間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不是RD的錯
換各角度觀察,為何這些優秀企業可以領先市場推出新的產品?它們憑藉哪方面能力可以比競爭者優先掌握市場需求,領先開發出主導市場的產品與服務?憑藉更高的效率所以可以領先嗎?RD更專業優秀,所以更快找出答案嗎?就合作過程中,個人真的覺得關鍵不在此。台灣產業多數以代工起家,我們擅長的是效率與執行力,依照客戶提供的產品方向,壓縮成本與時程的方式來取得原廠委外代工的生意。就算推出自我品牌,內部管理者面臨自己尋找利基點、品牌定位,但是長期以來都是依照別人給方向的經驗,所以,仍然期待別人給答案或完全追尋別人的腳步規劃產品;沒有相關經驗讓組織懼怕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不知道如何開始如何運作才有機會慢慢累積領先所需的優勢。最常看到的作法是就一線品牌推出最新產品的規格,試圖以更低價的方式追尋市場領導者,也是常常會聽到的老二主義的經營方式,無所謂的前瞻設計的規劃與運作流程。如此隨機運作方式,要領先競爭者掌握市場方向,領先佈局技術力,培養出雄厚的技術優勢,根本是沒有機會;不然就是太單方面著重技術生產,忽略技術的有意義運用。


設計提案的會議上,案子的創新品質很少被好好討論分析;我們通常選擇避開問題以為這是降低風險最好方法,而不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以取得優勢與競爭力(前提是這各問題是有意義,值得花心力解決的)。評估最常聽到的,成本太高、良率太低、沒有做過把握度不高,沒有時間試,甚至以直覺不可行來搪塞;而很少聽到這各方向是對的,大家想想看有無好的解決方案克服目前的問題。這時不免向RD抱怨態度過於保守,甚至試圖找例子來說服,但是常常得到的是條件不一樣,問題仍然是沒有解決方案。但是很多引領市場的產品都是出自於台灣RD,所以原因真的是技術力?還是這些成功產品只是台灣RD執行力的展現?我們欠缺的是技術的開創力,也就是創新能力?
 
                                                                                             圖片來源

我們的產品規劃常常壓縮到連執行的時程都很趕,要在時間內做出可靠性高一點的產品都很已經日以繼夜了,如何有時間與心思嘗試新做法並驗證?完全沒有探索的機會如何創新?沒有容忍嘗試的風險如何突破?而且企業鼓勵RD的可靠性多於創新,所以,如果我是RD,很難不像現實開發案運作情形低頭,選擇保守熟悉的方案。


為何前瞻設計要與一般開發案分開
前瞻設計對未來做了很多假設,將變數單純化以便於想像模擬未來,這必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如20世紀末的哲學家皮爾斯認為新觀點、概念或想法,都不可能被是先證明,所有新構想唯有透過未來事件揭露才能驗證。所以,前瞻設計就如處在一團迷霧之中,如果旁邊就是萬丈深淵,如果這是在真實世界中,維持不動來試圖等待迷霧散去,可能才是安全的方案,縱使知道附近就是寶藏之處,別人隨時可能捷足先登。所以前瞻設計更像一場模擬訓練,這時接受創新伴隨而來的直接立即的風險度大幅降低。


尋求創新,不確定因素與挑戰本來就會更多,需要時間醞釀累積,逐步投入資源驗證概念,累積實踐概念的技術能力,讓概念逐漸成熟。當概念成熟後,就會轉移成為量產開發案,此時目標經過長時間釐清修正,也累積足夠的技術含量,整合了所需要素,所需的是更細節的執行力與效率。所以,前瞻設計重點是創新並逐步累積實踐創新的技術力;相對的,量產性的開發案,重點是執行力、效率與良率,混在一起進行,常常會有目標立場的模糊與衝突,既無法接受創新,也無法達到有效的執行效率。如Festo這張表裏所表示的,創新很難一步到位,需要不同階段與時間的轉換;而量產的案子如果有前瞻設計的先前投入,目標會更明確,也能更充分整合所需要素。


前瞻設計不等於保證
前瞻設計無法明確保證成功,沒有可靠的產出結果,對於企業內抗拒它的力量很大;加上人性更趨向穩定與相信過往的成功經驗,所以,要推動前瞻設計及確實執行,需要管理階層最大支持。雖然前瞻設計不代表一定成功,企業也不一定要進行才能存活,然而,長時間領先主導市場的國際企業,透過前瞻設計系統方法不斷往前推進,維持領導的創新力、技術力與產品力。
換言之,沒有失敗的接受度之企業是無法創新的,因為創新是未發生的運用與發明,要產出這樣的概念就有許多假設,這都是不確定的,意味著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是企業維持現狀或用過往經驗應付未來,一樣是很大風險。對我而言,前瞻設計就像開車要往前一段距離看,決不能只看眼前,因為眼前一切都發生太快,會來不及反應,或是疲於奔命;當往前一段距離看,就會比較有心理與反應準備時間,也會有大概方向感覺做出反應,其他相關細節,就留著下次討論吧,看完如此嚴肅的文章,應該想睡了吧!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