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男士們的極光計畫-電鬍刀 by DesignWing

照片來源:http://www.fordesignworks.com/

鬍子是每個男生從男孩變成男人一個明顯的特徵之一,鬍子生長的速度會因每個人的基因、體質而有所不同,所以刮鬍子就跟刷牙一樣發生的頻率非常高,這是男人的專屬行為。早期人們刮鬍子會用剔刀再加上刮鬍泡沫來潤滑皮膚,尤於刀鋒必須保持是鋒利的,不然刮起來會不乾淨甚至是不舒服,所以常常需要去磨刀已保持刀子鋒利,在當時刮鬍子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在十九世紀初有位吉列(King C. Gillette)先生發現了這些問題,於是率先提出可替換式刀片的做法,讓刀子可以常保鋒利,隨後另一位發明家舒適(Col. Jacob Schick)先生,利用在軍中服役期間的經驗,發明了如步槍子彈一般的可替換刀片,不用再去磨刀而使用用過即丟的方式,這兩間也就是目前手動刮鬍刀市場最大的兩間廠商,可想見在手動刮鬍刀市場他們是何其激烈競爭經過這一百年的歷史。


電動刮鬍刀的出現
可換式刀片的手動刮鬍刀改善了刀片鋒利這件事,但是刮鬍子還是需要有潤滑的泡泡讓刀子滑動更加滑順,刮鬍子這件事還是停留在定點使用,而且有些人在使用刀片刮鬍之後,皮膚常會有不舒服的現象,舒適(Col. Jacob Schick)先生除了在可換式刀片刮鬍刀上有偉大的成就外,更是電動刮鬍刀的創始人,1930年代電動刮鬍刀的出現改變了原有刮鬍的方式,Schick利用原有的除草機系統加以改良,利用兩片刀片來回往復的電鬍刀設計,電鬍刀的出現最大的差別在於刮鬍由濕式改成乾式,不再需要在有水的地方刮,可以將刮鬍刀帶出門隨時隨地都可以刮,刮鬍刀進入全新的革新世代,之後PhilipsBRAUN也陸續發明了不同刀頭形式的電鬍刀,這兩間公司稱霸於電鬍刀的市場,也和手動刮鬍刀市場裡的吉列與舒適一樣,彼此相互激烈的競爭,在每年父親節前都可以看到PhilipsBRAUN是如何的在促銷他們的產品,讓我們看看這兩間的產品有什麼不一樣。


Philips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a Close and Comfortable”
Schick開啟了電鬍刀的歷史,Schick的電鬍刀設計啟發了PhilipsAlexander Horowitz, Horowitz隨及研發出外觀看似圓盤的全新螺旋式的刀頭設計,這種刀頭設計將體積縮小到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小,提供更佳的移動性,並比原有設計有更佳的舒適感覺與安全性,Philips這個創新的刀頭設計,讓Philips領航電鬍刀市場八十年,隨著時間與流行潮流不斷推陳出新演進出新的電鬍刀,圓盤刀頭始終沒有改變,從單刀頭、雙刀頭到多刀頭的設計,這圓盤螺旋式的刀頭就是philips獨一無二的特色,刀頭的設計原理不曾改變。當然Philips也在電鬍刀產品作了許多努力,為了讓刀片與臉部作最緊密貼合,而衍生出浮動刀頭與多刀頭之間相互搭配來達到與臉部貼合的設計目標,並針對不同毛髮在刀具上設計不同孔位來除不同位置的鬍渣,看似簡單的小小的刮鬍刀頭,背後隱含了許多設計的結晶在內。


BRAUN  “Ultimate shaving performance and skin comfort”
BRAUN的電鬍刀發明也發生於30年代,但當時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至於在50年代才推出,整整晚了Philips15年,BRAUN的刀頭設計採用橫向往復波動方式,刀頭外面再覆蓋一層金屬薄片,這種方式其實與Schick電鬍刀方式有點相似,BRAUN這種刀頭形式包留了傳統刮鬍的方式,也提供更多的安全與防護,刮鬍方式更直接與深入,所以一推出也引起市場的迴響,在電動刮鬍刀很快的就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刀頭設計也是目前最多電鬍刀廠商使用的形式。BRAUN的設計受到當時Less is More的設計風潮影響下,推出一系列經典又富質感的產品,當然也有幾款電鬍刀產品經歷過這段風潮,也樹立日後BRAUN電鬍刀給人的印象,相較於現在的產品,當時的這些德式簡潔的設計,在今日來看更富有品味與質感更值得珍藏。


電動刮鬍刀的設計特點
今日的電鬍刀已經有相當多的廠商加入製造生產的行列,也對刮鬍這件事有更多的設計與發展,可以看出目前電鬍刀所強調的設計特點:
 提供如傳統刮鬍刀一樣乾淨深層的刮鬍效果
 針對臉部各種區域的毛髮提供不同刮除方式
 刀頭與臉部完全貼合的設計
 人體工學形體設計與雙料材質的使用,提供更好的握持性
 乾濕兩用與水洗清潔設計
 可續電使用,增加電鬍刀敵動的便利性


經典或許可以重現

雖然電動刮鬍刀也已經發展非常多年,還是無法取代手動刮鬍刀的市場,還是非常多人喜歡傳統的刮鬍方式,原因應該有很多,可能有一種是電動刮鬍刀還是無法刮到如手動刮鬍刀的徹底,(雖然刮如此乾淨其實敏感肌膚是不舒服的),另一種是有些人喜歡刮鬍子這種性感的儀式性行為,所以還是有很多人喜歡使用傳統刮鬍刀,但無論如何電動刮鬍刀其實已經瓜分掉傳統刮鬍刀一半的市場了,電鬍刀所擁有的便利性與有別傳統刮鬍刀不同的使用情境,對於忙碌的現代人已經開創出無法取代的特殊市場。PhilipsBRAUN在小家電市場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在電鬍刀市場也是分據一方,有些人喜歡Philips的浮動式多刀頭的設計,有些人喜歡BRAUN直接又大面積的刮鬍設計,但可以看出目前這兩間公司所設計的方向都是非常的科技感,造型非常的流線,或許是現在的設計潮流,但回顧過去過去的產品,可以發現有許多的產品系列,其實是非常有質感、造型非常簡潔,可說是非常經典的產品,如果可以像數位單眼相機推出許多復古的機種,或許會重新吸引眾人的目光,創造出全新的話題性,這將會是不錯的選擇。



參考來源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用圖像看世界
Think in pictures


愛因斯坦、莫扎特和牛頓有什麼共同點?答案是他們可能都患有自閉症。

這些在特定領域表現卓越但卻拙於社交和溝通的天才大師們,依照今日診斷標準,很可能都患有自閉症。自閉症患者往往較正常人更能看到細節,在特定的領域展現極高度的專注力。其中,有部份的自閉症患者是採圖像式思考(Think in pictures),近來著名的例子如美國畜牧科學博士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左: 飾演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的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  右: 天寶.葛蘭汀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成長於美國50年代,自幼即被診斷出自閉症(autism),和常人不同,她以圖像式思考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對圖像、光影、形體等細節的觀察力優於常人,卻因不擅於溝通缺乏社交能力,加上當時社會對於自閉症缺乏了解,因此成長求學歷程飽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幸運的是中學時她遇到恩師卡拉克博士,開啟了她對於學習科學的興趣,並得以發揮她圖像式思考的能力,最後突破學術殿堂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拿到牧科學博士。Temple的故事被HBO翻拍成電視電影《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n),女主角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在本片的精湛演技,讓她獲頒艾美與金球獎電視電影類的最佳女主角獎。

Temple的人生故事,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運作的模式,在她的著作Think in Pictures中,她將人類思考模式分為三種類型:

1.      Visual thinkers, think in photographically specific images.
視覺化思考者:以圖像/影像方式思考
2.      Music and math thinkers, think in patterns.
音樂和數學思考者:以規則模式(patterns)來思考
3.      Verbal logic thinkers think in word details.
口語邏輯思考者:以字彙(語言)方式思考

有些人可能不僅具一種思考方式,而是兼具以上兩種或三種思考方式。但對於天寶.葛蘭汀或部分自閉症患者而言,她()們只透過圖像來理解這個世界。何謂以圖像來理解世界? 即所接收的資訊都會在腦中形成(電影)畫面,用我們更熟悉的工具來比擬,就是Google for pictures(Google圖片搜尋)

舉例而言,當Temple聽到「狗」這個辭彙,腦海中便會浮現她所見過的、具體而微的每一隻狗的照片(如同我們在google中輸入「狗」這個關鍵字,然後得到數以千計狗的圖片一樣),這些畫面像是跑馬燈或電影一樣在她腦中呈現,隨著成長,她腦中的「狗」圖庫數量也隨之增長擴充。對於視覺化思考者,「狗」、「貓」、「車」等這類有具體指涉對象的詞彙,能夠在腦中搜尋出畫面,但是抽象的概念如「上」、「下」、「愛」、「和平」、「感覺」、「包容」這類詞彙,就有如火星文般摸不著邊際難以理解。為了嘗試理解和溝通,Temple最終學會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圖片,如「和平」兩字在她腦中是和平鴿、印度和平通道、電視紀錄片中簽署和平協定的等等畫面的集合。

視覺化思考者常聚焦在細節,而不是更大的概念,所以他們閱讀時常會停頓在某個詞彙(腦中不斷出現關聯性的畫面),而無法快速理解整個句子、遑論整個章節。視覺化思考者或許拙於閱讀和言詞表達,但他們可能是非凡的設計師,如同Temple,她的大腦就像一部可虛擬實境的電腦,在每個設計提案提出之前,腦中已形同蓋好精模,並能將模型隨意翻轉,透過各種視角關注細節,這種能力讓她改造了全美國幾乎三分之一的牧場設計。

天寶.葛蘭汀的牧場手繪設計稿

為改善牧場設計,Temple嘗試用牛的觀點來看世界,如牛的眼睛在頭的兩側,所以牠們的視野超廣角,在這樣的視覺條件下,如果通道坡度過陡,可能會引起牛隻的恐懼。此外,牛隻對於高度反差光影、飄揚的旗幟、晃動的物體都極為敏感……這些許多人視而不見無關緊要的小細節,在牧場設計上卻是極為關鍵的突破點。

“Every design problem I've ever solved started with my ability to visualize and see the world in pictures(視覺化的思考是我解決每個設計問題的起點).”- Dr. Temple Grandin

在資訊爆量的今日,將資訊轉化為圖像的能力,其實正是設計思考的能力,全球領導設計公司IDEOCEO Tim Brown在接受《Businessweek》專訪時談到設計思考有四步驟,其中一步驟即是讓想法成形(make your idea tangible / prototyping),具體作法是嘗試在短時間(一天或一週內)將想法化為具體雛形,然後在真實世界中測試此雛形的可行性,讓人們來評價你的想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多元的觀點,視覺化思考僅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但無可諱言的,若世界少了這群沉默或不善社交的天才,那人類創新的步伐將緩慢許多,如同Temple所言:「如果有奇蹟,讓自閉症從世上被消除,那人類將仍然在山洞口的火堆前社會化。」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通路跟我們想的一樣?
By DesignWing


回想一下,自己經常在店裡所塑造的情境下衝動的購買商品,很多都不是原本計畫,而是在當下的氛圍所吸引。所以,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除了商品的考量外,店裡的陳設、音樂、燈光、推出的優惠活動、店內的促銷標語、服務的品質與地點,都會影響到產品的銷售狀況。零售業經營著產品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的場域,關係著產品的第一印象,這也是為何前自己試圖對零售業有更深的認識。

零售業接觸消費者,雖不一定代表最了解消費者(因為每家零售業者都有成千上萬的產品,無法每項產品都像製造端專注經營),但絕對是第一手掌握消費反應,ZARA即利用此一優勢傲視全球,從店長把顧客的訊息回報給總部,設計團隊再根據這些資訊,修改既有的款式或者設計出新款式,並立刻製造出新衣服,送到顧客手上,隨時隨地掌握顧客反應並透過設計採取回應。處於製造端的設計師,如果能對零售業有更多的接觸與認識,多一些理解,應該有助於收集產品在通路上的反應,作為下階段產品改善考量。吸引消費者消費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由於所處產業鏈不同,運用的策略、競爭條件、執行方式與製造業有很大差異,中間的差異何在?


製造端專注技術,零售業培育顧客
台灣近年來以IT產業為主,這些企業的建立及崛起與技術息息相關,商品開發前的產品定義,年度的產品的roadmap,都是圍繞著技術與規格演進時程來規劃,我們對技術的掌握遠遠超過對消費者的關注。這不是臆測,各位可以以自己服務的企業為例,每項相關技術與工作都有專屬部門及龐大RD團隊,但是持續專注研究消費者的單位卻很少(但我們的利潤來自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位與成本的價差),甚至開發流程裡都沒有預留釐清目標消費群之需求的時間,一切以技術導向規劃產品開發流程。常常到最後有技術但是不知消費者在哪哩,或是高技術低毛利的窘狀。近年來許多企業已經試圖改善,成立消費者研究單位,但不要只是成立相關組織,讓它變成一種態度、觀念與企業文化。

相對地,零售業者經營賣場,每天面對消費者,不得不在意消費者當下的反應,擬定具體策略幫助消費者下決定,甚至是舉辦相關活動培育顧客。例如,Home Depot and Lowe’s都免費提供居家修繕計畫諮詢服務,以及DIY免費教學課程,這些免費服務可以培養顧客的社群意識,有助於產品銷售。居家倉庫特別把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定為兒童DIY日,小朋友可以在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下,學習DIY小東西,比方說,為蒐藏品製作的藏寶盒,並且在廣告中特別強調,你能辦得到,我們也幫的上忙。零售業在培育客戶的作法是直得我們效法,尤其有心拓展自我品牌的企業。


製造商耕耘商品,零售業經營形象
零售商與製造產業廠商的不同點之一,零售業的存在價值訴求於形象,形象除了包含商品的問題,還有超越商品之外的附加價值,此附加價值就是所謂的服務概念,提供超越商品本身之外的服務,依然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生意興隆的秘訣是優良的商品品質與服務兩者相輔相成的。例如寵物商城主要是銷售寵物食品與周邊商品,現在逐步轉型為寵物終身照料通路。過去始以商品品類方式來分商品部門。然而,這種分類方式並不符合顧客認知習慣。所以改以寵物類別,如愛貓專區、愛狗專區,作為陳列方式,讓顧客更容易找到所需商品,也是依據飼主的思考、購物及生活方式來設計賣場,塑造更正向感性的氛圍,進行升級,建立顧客忠誠度,並與其他通路差異化。


由於製造端一直聚焦自家產品,耕耘相關材料、製程、技術、設計、市場,所以通常是產品主要創新源頭,例如製造端希望消費者不只基於替換需要,才購買商品,所以莫不設法利用產品特質或有意願的款式、顏色、構造等,將基本產品變身為流行產品。1980年代,女襪業者引進各種顏色和織法的褲襪,鼓勵消費者每套衣服都搭配顏色的褲襪,結果將原本替換導向的事業,變換成流行事業。這方面的策略如果有零售通路的配合,勢必大大提高成功機會。

製造商心繫國際市場,零售業經營在地化
製造廠商的營業額是以全國或全世界為市場,範圍廣大,即使犧牲一點商品配置,銷售數量仍能維持穩定。可是零售業者面對的是固定商圈內有限的消費者,他們若不多買一點商品,就賺不到錢了。零售業常被稱為地理產業,每家零售點涵蓋了有限範圍商圈內的消費者,這區域消費者對該店的反應決定了其生存。所以零售業為了維持生存,它們會優先考慮需求,力求商品齊全豐富,其次才是效率問題。雖然追求效率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在零售業中,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製造端則追求經濟規模極大化,在商品開發上尋求最大交集(常常會考量potential market過小問題,而放棄過於強烈特色的設計提案)。選擇不多時,我想這個決策是適用的,但是當店面充滿不同的選擇時,昔日的經濟規模大不如前。有些企業經營者則尋求共用模具,避開攤提開發成本,選擇了犧牲差異化與品牌特色(不是所有攤體都不好,但一定要兼顧品牌特色,因為這是更長遠優先的資產),沒有了差異化,消費者選擇就只剩下了價位的比較,品牌不能增加附加價值或是正面形象,其實品牌已岌岌可危,勢必慢慢在市場銷聲匿跡。

商業發達、競爭激烈,以往製造廠商所擁有的主導勢力,已經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了。與消費者最接近的零售業,正是消費需求的反映。身為廠商應該怎麼做?若始終完全依賴批發商,顯然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廠商們應主動的指導零售店做促銷活動,幫助他們銷售更好。欲與其他公司有所差別,獲取競爭優勢,找出除了價格以外的競爭對策是努力的重點。如何貫測產品從規劃、開發到銷售與服務都是一致,這是很挑戰的目標,
Apple創造了高標準,也很早領會到產品接觸消費者瞬間的關鍵,在當年幾乎所有分析師都不看好的情形下,經營自己的通路;這不是條簡單的路,而且所費驚人,也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或是得如此,重點是設計師可以多一點理解甚至考量產品與顧客接觸的瞬間。

參考資料
Home depot, by Bernie Marcus, Arthur Blank, Bob Andelman, 天下第一DIY店,禺谷譯
零售實戰讀本,山口裕著,何憶華譯
Category Killers, Robert Spector, 品類殺手,黃政瑋譯,天下出版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智慧型販賣機「acure」

By DesignWing
image:Google
還記得之前電視有個花生牛奶的廣告,一個阿嬤說了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經典台詞­­:吼~電腦也會燉土豆喔~!雖然這只是一句讓人覺得有些莞爾的廣告詞,但也道出了一個大家習以為常但它卻從沒停止進化的現象:電腦輔助設備早已悄悄地深植在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中,並且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小幫手腳色。

自從工業革命以後,許多國家均積極的發展各種先進的設備,並將其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幫助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而日本可說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最擅長和熱衷於設計生產機器來幫助人類的國家了(哆啦A夢就是個最經典的例子,沒有了他大雄都不知道該怎麼過日子了),日本境內也建設了各種便利的設備,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日本少子化及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所衍生出來的結果,人口老化使得人力資源越來越缺乏,再加上日本國土處於地震帶上而時常發生天災,這些因素讓日本致力於研發各種電子設備及機器來彌補人力的不足,以及在各種救災及建設中可以幫助人類順利進行工作,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應用更是不計其數。

image:Google
2010年底在日本地鐵站中出現了一台名為acure的自動販賣機,其實日本境內一向擁有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販賣機,除了香菸、飲料、公仔這種常見的東西之外甚至連雞蛋、壽司也都有販賣機可以投幣購買。而這台acure特別之處並不在於它販賣的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商品,而在於它是一台結合了各種最新科技與行銷手法的次世代飲料販賣機。

有別於一般的飲料販賣機在不大的櫥窗空間中僅能擺放有限的瓶瓶罐罐,並且被動地提供消費者選擇,這台超大尺寸的飲料販賣機擁有的是一片47吋的全觸控螢幕代替實際商品的陳列,優點是可以適時的變換所有販賣的飲料圖片以增加更多品相陳列的可能性。但是,該不會消費者要買個飲料還得用手在販賣機的觸控螢幕上左滑右滑,甚至還得換頁來找想喝的飲料吧!? 這台acure最厲害與貼心的地方就在於它的中控電腦裡內建了上萬筆的人口模型統計資料,在搭配機台上方的攝影機之後,可以判別正站在販賣機前面的消費者年齡與性別,接著在大尺寸的螢幕上推薦適合的飲料供消費者選擇。有時候還會依據當下的時間與氣溫在螢幕上推薦不同的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大大的增加了銷售成功的機率。

image:Google
而畫面中的飲料除了有美美的產品照片之外,還可以點選放大並且360度的旋轉讓消費者看個清楚,並且提供詳細的產品資訊讓消費者可以在了解飲料成分後安心的購買。當然,acure也不只是單方面的提供產品建議給消費者而已,在攝影機判斷完購買者的性別年齡之後,也會將此次成功購買的時間地點及品相等訊息回傳至控制中心,讓廠商獲得更多免費的市調統計以利後續推出更合適的行銷。

除了以更積極的行銷方式賣飲料給消費者之外,acure也是一台充滿人性的販賣機,大家都知道日本是個可愛文化充斥的社會,這台acure也被賦予了擬人化的個性,當待機的時候螢幕上會出現兩顆大大的眼睛,並會變換不同的表情來吸引路人的注意,飲料購買完畢還會親切地跟你說聲謝謝,讓原本冰冷冷的機器多了一些溫暖的感受。而這台acure最讓人驚訝的一點,就是不但用擬人化的方式讓人感受到溫度,它的內部設定還會在遇到天災發生時啟動急難救助模式,提供免費的飲料供有需要的人取用。甚至會定期推出購買特定的飲料便捐贈部分所得的公益活動,這樣的舉動除了可以增加品牌的好感度及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之外,也可以促銷銷售量較差的產品,是個一舉數得的作法。

acure誕生的意義其實不單單在於酷炫的新科技展現而已,雖然Google很早就利用網路的資料庫統計各種使用行為,提供適合不同使用者的廣告,或是很多廠商也會利用網路問卷的方式收集各種使用者的資料庫。但是這種定點擺放在人潮聚集的地鐵站販賣機,通常是個封閉式的販賣方式,但acure利用了大型觸控螢幕可以產生不同畫面資訊的變化和互動的優點,成功吸引了路人的目光,除了有趣之外也實際的提供消費者有用的資訊。而且結合了無處不在的網路之後,讓整個販售行為從銷售企劃、推銷、販售、結果統計構成了一氣呵成的系統,產生一種新穎且有效的銷售模式,而acure比傳統販賣機的銷售量多了三倍,也證明acure真的是一台不只結合了新科技,而且對消費者及廠商都產生了實際助益的機器。

image:Google
而因為科技之便,也出現越來越多不同的應用產生新的行銷方式。例如在車站設置的QR條碼販賣機,利用大家短暫停留的時間,可以快速的借由掃條碼上網購物宅配到府而增加消費者的方便性及本身的業績。相信在未來一定還會出現更多新奇有趣的販賣方式,不只會聰明的為消費者量身訂製滿足需求,也會衍伸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消費模式。

參考文獻
非創意不設計 商周出版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開化堂茶筒見證東方美學的生命力

By DesignWing

Kaikato  (since 1875)

美學大師蔣勳在他的著作裡,對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前的哲學家莊子的美學見解甚為推崇。莊子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的意思是說:面對大自然到處皆美,可是這個美是不會講話的,它不會給人壓力,它更不是知識;東方的美學關心的是生命的本身,並不像近代西方的哲學家康德或是黑格爾利用分析的方式急於要將「美」變成是一種知識與學問。偶然的機會裡,我接觸到了日本開化堂的茶葉罐產品,似乎對於蔣勳老師或是莊子所講述的東方美學有了不同的體會;我驚豔它100多年前的茶筒至今能仍保持氣密性,我感動它的材質外觀隨著時間的改變如同四季更迭,產生新的生命變化,而它的變化則是建立在產品本身與人的使用和大自然環境的交互影響上,讓產品的生命生生不息。反觀身為產品設計師的我們,時常自詡為賦予產品型態與美感的創造者,但是我們卻在做讓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的事情,消費者也因為產品很快的phase out,一段時間就得汰換舊的並期待新的。因此,什麼是具有生命力的產品,就讓我們以介紹開化堂(Kaikato)茶筒來讓大家思考一下這個議題。

歷史沿革
京都開化堂(kaikado)手工茶筒130年來代代傳承,走過的歲月如茶筒上的光澤與影,裡頭收藏著迷人的茶香。開化堂(kaikado)成立於1875年,也就是日本明治維新(1868)後不久,當時日本向世界敞開了大門,開始吸收各地的文明。創始人Kiyosuke採用從英國進口的馬口鐵,也就是用於鋼鐵的電鍍錫製作茶葉保存罐,取代自江戶時代來自中國的昂貴陶製茶罐,被認為是一個結合傳統手工藝且時髦的外國製品。恰巧在冰箱發明之前,氣密性是保持新鮮採摘葉子的味道和質量的關鍵,而創始者Kiyosuke透過精密工序的手工製造錫製茶罐,很快地被茶葉經銷商採用打開了市場。第二代,Otokichi被說成是所有世代最能幹的工匠,帶領開化堂的技術攀上高峰。第三代,Hikojiro成功帶領該公司渡過戰後的難關,但也因為戰後經濟復甦,製作成本下降一度被視為廉價的茶具。第四代傳人,Shouchi,基於對材料的鑽研開始採用銅(copper)來製作茶罐,讓質感更甚前代,也讓使用者有了更多選擇。第五代,Seiji,開始將茶罐導入大眾市場,並推出了適合個人使用的攜帶式茶罐,Seiji還開發了由黃銅(Brass)製成茶罐。第六繼任者,也就是目前的第六代傳人Takahiro,開發出兩層的茶葉罐讓氣密性更佳並維持良好的濕度,使得除了可以用來保存茶葉之外還可以用來儲存咖啡、香料等,此外,他也嘗試與茶葉品牌合作,並開始打入國際市場。


第五代,Seiji                                                                                                                        第六代,Takahiro

時間的遺跡成就獨一無二的產品
面對量產的工業化製品,產品講求的是標準化,提供的是幾年的產品保固,也就是說產品從製造出品就預告了它有幾年壽命,過了幾年產品生病了你就得自求多福,這是我們認知的消費品常態,從誕生的功能與長相到產品生命結束一切都是標準化;講的淺顯一點就是你用的iphone4和其他人用的iphone4,並不會因為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反觀開化堂的茶筒,當使用者將茶筒握在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筒身鏡面的質感會因為使用者每一次的手觸,而使色澤產生變化,紅銅罐2-3個月,黃銅罐1-2年,錫罐3-5年就會產生變化,時間的遺跡成就了每個獨一無二的產品,每一個茶筒就也有了屬於使用者自己的故事。在開化堂的故事中最常見的就是「三代同用」一只茶筒,經常祖父祖母買的茶筒,是孫子與孫女前來修復,開化堂的「終身保固」保障茶筒的品質,即使壞掉也多只是碰撞產生的小坑洞,透過職人的一陣敲打,又能回覆原貌。

顏色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改變

品質來自於複雜工序的堅持
直至130年後的今日,茶罐工藝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傳人seiji 和他的兒子takahiro yagi 仍在京都的工作室中用錫、黄銅、紅銅和銀來製作這些古老精美的茶罐。這種手工技藝一直延續至今,與當年的的創立者kaikado所運用的的工藝一模一樣。甚至連公司早期使用的模具都還沿用至今;同時,一些使用了130多年的茶罐形態,直到今天也都還在繼續製作使用。

在茶罐的製作過程,從切割金屬、研磨、壓製、銲接,至少需要130140道複雜的工序,職人在工作室裡一次又一次地敲打,專注地聆聽「鏗鏗鏘」的聲響,讓工作坊中只有槌子與金屬敲擊聲蔓延,憑藉聲音就能知道敲打的完美度,並從中調整力道,而這也表現出開化堂茶筒130年來對工藝品質的堅持,我想這完全不輸給工業生產六個標準差的品質管理模式。

茶筒複雜的製作工序

天地有大美-生命力的美學
回到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雖是說天地之下可以無所不美,但那是因為天地之下的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生命存在的特殊性;我覺得產品也是如此,只要找到產品的生命力,它的美是不言而喻的,就如同開化堂(Kaikado)的茶筒所展現的生命力一樣,對複雜工序的傳統工藝堅持,就像是品茶人士對茶道儀式的講究,而盛裝茶葉的「茶筒」則是茶道的起點。然而,使用者每一次與茶罐的接觸,都留下屬於個人與物品的使用遺跡,成就了彼此生命的存在感,並留下了屬於每個人與茶筒之間動人的故事。


參考文獻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出新生活 
By DesignWing


從交通工具到 4+2輪的休閒生活
隨著2012世界末日年的到來,人們開始省思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地球資源開始枯竭,地球環境遭受破壞,生活應該如何跟著環境而改變人們總是在得到了教訓之後,才能夠真正去做一些改變。早在七O年代第一次石油能源危機的發生,讓人們體會到能源的珍貴與重要性,石油缺乏首當其衝是交通運輸的衝擊,人們開始去想如何節省能源與改變交通方式等各種解決方式。除了對汽車種類由大車轉變為省油的小車,或是改搭大眾運輸系統積極做法外,也開始去想想除了開車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交通方式,可以對節省能源帶來貢獻。早期人們使用自行車來當成交通工具,自行車是一種低碳無污染的通勤方式,但是自行車所能通勤的距離相對來的近,而有些大眾運輸離自己居住的地方還有一段距離,摺疊自行車剛好滿足了這個需求,既可以帶著走,又可以隨時隨地陪你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非常的便利。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開始講求健身與運動的需求,自行車也跟上這個潮流,從原本的通勤工具轉變為健身工具,你可以選擇在室內運動的腳踏車等運動器材或是真正騎成自行車享受速度與汗水,在最近樂活風氣的興盛,更是將自行車當成健身工具提升為休閒工具,你可以載著你的自行車到你想去的地方,享受4+2輪的全新生活體驗,摺疊自行車更是不可或缺的產品需求

談到摺疊自行車一定會想到DahonBirdyBrompton…….這些專門在做摺疊自行車的品牌,DahonBrompton都是在7O年代所誕生,Birdy則是屬與90年代新興的品牌,這幾個品牌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在摺疊方式結構強度騎乘舒適性,都有非常深的著墨,也為什麼能到今日還屹立不搖的主要因素,讓我們看看這幾個品牌產品之間有哪些特色

市佔最高,最簡易摺疊的自行車-Dahon
 Dahon這個品牌幾乎與摺疊自行車畫上等號,Dahon名字是用創辦人David Hon博士的名字取名而來,這位Hon博士原本是位雷射光專家,在美國政府機關工作,但他所學完全運用在戰場上傷害敵人,與改善人類生活毫無幫助,剛好遇到能源危機時期,常常看到許多人因為限油而大排長龍去加油,於是開始利用閒暇之於,在自己車庫裡研發摺疊自行車,在1982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台摺疊自行車,由於摺疊容易也獲得非常多的獎項,但是在找廠商生產的過程上卻四處碰壁,Hon博士爲了實現他的理念,放棄了他原本的工作,並籌集三百萬美金,搬回台灣自己設廠開始生產摺疊自行車,他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現在年產量超過百萬輛,他的成功靠著是他爲改善人類生活所做的努力,與他的簡易摺疊方式的設計Dahon認為摺疊自行車雖然是摺疊是非常重要點,但是自行車要先滿足好用好騎乘,才來談摺疊方式與吸引人的外觀設計, Dahon的產品線豐富,價格從低廉到高價都有,更重要的是Dahon使用了許多自製專屬的零組件,可以擁有更好的摺疊性與.騎乘的舒適性

經典優雅,摺出最小的摺疊自行車-Brompton
在同一個時期另一間Brompton也是摺疊自行車的先驅,Brompton是一間英國的品牌,由Andrew Ritchie所研發創立,並以教堂名稱所命名,Brompton在設計出原型之後,在尋求生產的過程跟Dahon一樣不順利,只能說一件開創性的產品,沒有遠見的人是看不到未來的,在當時都沒人要生產這種特殊形式的自行車,Brompton克服資金的問題後,終於開始生產屬於自己的產品,Brompton的產品以手工打造車體尤其出名,搭配優雅的車體造形與出色的摺疊設計,並搭載英國老牌Sturmey Archer內變速系統,內變速系統不僅保養容易而且在氣候不好常下雪的英國,下雪過後常會路上灑上鹽巴,外殼不鏽鋼的內變速系統更是可以達到防鏽的功能,Brompton最具差異的是,車子在摺疊後整個體積幾乎祇有輪胎大小而已,所以到今日Brompton的自行車依舊世界風行。值得一提Brompton使用的這個英國老牌Sturmey Arche的內變速公司發生過財務問題,在解決財務問題後,現在也由台灣日馳公司所持有


車體完整,高性能頂級摺疊自行車-Bridy

另一間摺疊自行車裡的頂級品牌BirdyBirdy是由兩位德國著名工業大學 Darmstadt University 畢業的年輕人 Markus Riese Heiko Muller 所創立的,在1992年由太平洋自行車林董事長在一次展覽中發現,林董事長告訴這兩位年輕人,『 If you want to be successful, come to Taiwan. 』,也開始了 Birdy 的傳奇故事,Birdy的摺疊車是一款高性能的摺疊自行車,不僅有簡單的摺疊機構,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車架並沒有因為摺疊機構而破壞,還能保持車架的完整非常不容易,而且Bridy的摺疊車前後都配置避震系統,在摺疊車的世界裡更為難得Birdy的設計師提到一個設計的完成起碼要畫至少400張的草圖,可見其設計的嚴謹度,Birdy的流線造型必須使用單體成型(Moncoque)的製造方式,這種製造方式讓車架強度提高了將近30%,車架輕了150公克,這在摺疊自行車的設計上市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Birdy的高性能與騎乘的舒適度,至今還是無人能取代


好的摺疊自行車所具備的條件
綜觀以上三間的專業摺疊自行車的品牌後,我們可以發現各個品牌擁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特色與強項,才能在今日摺疊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Dahon走的是大眾市場,以豐富的產品線以及最簡單的摺疊設計,領先整個業界,而Brompton則是可以摺出市面上最小的摺疊車,Birdy當然也不例外,以最完整的車身結構與舒適的騎乘質感,在高價小眾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從各家的摺疊圖示可以看出各中的差異,因此我們得知一輛好的摺疊自行車須具備以下幾點,
。堅固的車體結構,這會影響騎乘時的穩定度與舒適度
。摺疊機構的設計,讓收摺與展開更方便與摺疊後的體積大小
。車體減重與材質選用,讓攜帶更加便利
。使用的變速系統,讓騎乘轉換更順暢


創新設計讓自行車王國繼續發光
摺疊自行車的發明是從生活中的體驗所發現,不同的產品架構創造出不同的生活體驗,摺疊自行車在交通、健身與休閒的功能上,創造出一條傳統自行車所無法做到的事,能做到和潮流趨勢作連結,並做到最好的解決方案去符合現今生活的真正需求,這樣的產品就會成功,這也是摺疊自行車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一件革命性的產品誕生總是挑戰眾人的眼光,從前這些自行車大廠應該沒有想到摺疊自行車會造成風潮,當時失去了與這些設計者合作的契機,在開始流行後才加入這個市場,這都是原本自行車大廠所始料未及的。而從這些摺疊自行車的發展上,不約而同都可以看出台灣對於自行車市場的影響力,在今日台灣的自行車還是世界有名,台灣號稱自行車王國,應該持續發揮這項產品上的優勢,在自行車的產業裡繼續對世界造成影響。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