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esign think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esign think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用圖像看世界
Think in pictures


愛因斯坦、莫扎特和牛頓有什麼共同點?答案是他們可能都患有自閉症。

這些在特定領域表現卓越但卻拙於社交和溝通的天才大師們,依照今日診斷標準,很可能都患有自閉症。自閉症患者往往較正常人更能看到細節,在特定的領域展現極高度的專注力。其中,有部份的自閉症患者是採圖像式思考(Think in pictures),近來著名的例子如美國畜牧科學博士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左: 飾演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的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  右: 天寶.葛蘭汀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 成長於美國50年代,自幼即被診斷出自閉症(autism),和常人不同,她以圖像式思考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對圖像、光影、形體等細節的觀察力優於常人,卻因不擅於溝通缺乏社交能力,加上當時社會對於自閉症缺乏了解,因此成長求學歷程飽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幸運的是中學時她遇到恩師卡拉克博士,開啟了她對於學習科學的興趣,並得以發揮她圖像式思考的能力,最後突破學術殿堂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拿到牧科學博士。Temple的故事被HBO翻拍成電視電影《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n),女主角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anes)在本片的精湛演技,讓她獲頒艾美與金球獎電視電影類的最佳女主角獎。

Temple的人生故事,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運作的模式,在她的著作Think in Pictures中,她將人類思考模式分為三種類型:

1.      Visual thinkers, think in photographically specific images.
視覺化思考者:以圖像/影像方式思考
2.      Music and math thinkers, think in patterns.
音樂和數學思考者:以規則模式(patterns)來思考
3.      Verbal logic thinkers think in word details.
口語邏輯思考者:以字彙(語言)方式思考

有些人可能不僅具一種思考方式,而是兼具以上兩種或三種思考方式。但對於天寶.葛蘭汀或部分自閉症患者而言,她()們只透過圖像來理解這個世界。何謂以圖像來理解世界? 即所接收的資訊都會在腦中形成(電影)畫面,用我們更熟悉的工具來比擬,就是Google for pictures(Google圖片搜尋)

舉例而言,當Temple聽到「狗」這個辭彙,腦海中便會浮現她所見過的、具體而微的每一隻狗的照片(如同我們在google中輸入「狗」這個關鍵字,然後得到數以千計狗的圖片一樣),這些畫面像是跑馬燈或電影一樣在她腦中呈現,隨著成長,她腦中的「狗」圖庫數量也隨之增長擴充。對於視覺化思考者,「狗」、「貓」、「車」等這類有具體指涉對象的詞彙,能夠在腦中搜尋出畫面,但是抽象的概念如「上」、「下」、「愛」、「和平」、「感覺」、「包容」這類詞彙,就有如火星文般摸不著邊際難以理解。為了嘗試理解和溝通,Temple最終學會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圖片,如「和平」兩字在她腦中是和平鴿、印度和平通道、電視紀錄片中簽署和平協定的等等畫面的集合。

視覺化思考者常聚焦在細節,而不是更大的概念,所以他們閱讀時常會停頓在某個詞彙(腦中不斷出現關聯性的畫面),而無法快速理解整個句子、遑論整個章節。視覺化思考者或許拙於閱讀和言詞表達,但他們可能是非凡的設計師,如同Temple,她的大腦就像一部可虛擬實境的電腦,在每個設計提案提出之前,腦中已形同蓋好精模,並能將模型隨意翻轉,透過各種視角關注細節,這種能力讓她改造了全美國幾乎三分之一的牧場設計。

天寶.葛蘭汀的牧場手繪設計稿

為改善牧場設計,Temple嘗試用牛的觀點來看世界,如牛的眼睛在頭的兩側,所以牠們的視野超廣角,在這樣的視覺條件下,如果通道坡度過陡,可能會引起牛隻的恐懼。此外,牛隻對於高度反差光影、飄揚的旗幟、晃動的物體都極為敏感……這些許多人視而不見無關緊要的小細節,在牧場設計上卻是極為關鍵的突破點。

“Every design problem I've ever solved started with my ability to visualize and see the world in pictures(視覺化的思考是我解決每個設計問題的起點).”- Dr. Temple Grandin

在資訊爆量的今日,將資訊轉化為圖像的能力,其實正是設計思考的能力,全球領導設計公司IDEOCEO Tim Brown在接受《Businessweek》專訪時談到設計思考有四步驟,其中一步驟即是讓想法成形(make your idea tangible / prototyping),具體作法是嘗試在短時間(一天或一週內)將想法化為具體雛形,然後在真實世界中測試此雛形的可行性,讓人們來評價你的想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需要多元的觀點,視覺化思考僅是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但無可諱言的,若世界少了這群沉默或不善社交的天才,那人類創新的步伐將緩慢許多,如同Temple所言:「如果有奇蹟,讓自閉症從世上被消除,那人類將仍然在山洞口的火堆前社會化。」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雲端人生的真實故事 Tell me a story, please.

by DesignWing

Jonathan Harris: We Feel Fine


人類故事 從洞穴到雲端

說故事,可說是最古老的溝通方式了。故事的傳遞從口說而圖畫文字,故事的載體由洞穴岩畫到書簡,人類花了幾萬年的時間一筆一畫親手紀錄著對於世界的理解。19世紀末底片出現,銀鹽底片成為保存人類歡樂、悲傷等經典片刻的最佳載體,然而,底片紀錄人們生活不過百年,又不敵數位化的浪潮而被淘汰,回想一下,我們早已忘記自己最近一次拿著底片到沖印店洗照片是什麼時候了。

數位化改變的不僅是影像紀錄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朋友聯絡簿、通訊往返、記事……都化為01PC中運算儲存交換著。而如今,一切的一切又再以驚人的速度雲端化。

已逝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在2011年中蘋果開發者大會上,宣誓iCloud的世紀已然到來,「硬體將更輕、更小,甚至不要硬體!」「我們要把你的數位生活中心,放到雲端上」。未來舉凡家電用品、車輛、鐵公路等這些不是我們傳統觀念裡所認為的電腦,將能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透過網際網路互聯互通,雲端世界和現實世界,其實正在跨界融合。

雲端人生的現在進行式

根據東方線上調查,2011年台灣人平均一天的上網時間是4.4小時,以兩千萬人口換算,全台灣人口一年超過了三億小時上網,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更驚人的是數字仍在增長中。同時,台灣無線上網的人口也從20109.9%上漲到201122.4%,這些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是,許多人的生活已離不開網路,即便是零碎的移動中的時間也用來上網。你不妨計算一下每日聯網交流資訊的時間,就會發覺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漫步上雲端,並且在雲端與現實之間繼續交織、建構著真實人生。

若雲端人生是現在進行式和未來式,那麼,雲端上的人生百態,該是什麼樣貌?身為設計工作者又該如何從雲端的整體脈絡 (Context)中挖掘、梳理出人類的情感與想望?

Jonathan Harris以互動視覺藝術 勾勒雲端人生的真實故事


自喻為職業說書人的互動視覺藝術家Jonathan Harris,自普林斯頓求學時期,便著迷於網路科技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探究網路出現如何改變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交流互動。他結合統計學、資訊工程與視覺互動藝術,說出了許多觀點獨到的故事。透過他的研究專案,我們或能一窺雲端人生的部份樣貌,同時,也能領略到說故事的巧妙手法:

雲端紀錄片-Cowbird



CowbirdJonathan Harris2011年的最新專案,出發點在於透過網路集結當下對人類生活具影響性的真實故事。Cowbird像是新聞平台,或者可以說是共同創作的紀錄片,由眾人透過影像和聲音紀錄著當下的真實人生。

Facebook或一般網誌不同,Cowbird不完全開放,必須是受邀的使用者才能進入平台發表故事。所發表的故事聚焦在深度的分享,針對影響世界的重大事件(“sagas”,如印尼海嘯、日本大地震、華爾街抗議事件)的個人抒寫,有點眾人一起 創作歷史的味道。

關於愛情- I Want You To Want Me 

Jonathan HarrisSep Kamvar 合作的專案 I Want You To Want Me ,就在2008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Design and the Elastic Mind展覽中展出。這個專案以online dating為主題,每隔數小時從全球線上約會的網站資料庫中抓出資料,透過語意分析化約成不同主題如「我是誰(WHO I AM」、「我想要什麼(WHAT I WANT)」等。在視覺表現上,以一顆顆的氣球代表每個尋找愛情(也尋找自己)的男女,藍色代表男性、粉色代表女性;氣球顏色愈深代表年紀越大,反之則代表越年輕。

每一顆冉冉而升的氣球都是線上約會網上的使用者,氣球的集合或交纏即代表了人類的欲望的集合或交流,你的寂寞可能相同著我的寂寞,你的渴望可能也正是我的渴望。這個專案不僅在視覺呈現上令人激賞,其敘事分析手法也相當創新,非常值得一看!



關於歷史-10x10

你是否曾在媒體上看到小專欄「歷史上的今天」,可曾想過媒體是怎麼篩選出這些事件?是否也曾懷疑過,單一媒體或者小時歷史課本上所宣告的歷史,難道就是史實?如果你也能有這些疑惑,那麼10x10專案應能為你開啟新的視野。

10x10透過程式每隔一小時自動篩選出在全球重要的網路媒體上(ABC / BBC / CNN / The Guardian / MSNBC / Reuters)露出的一百個關鍵字和圖片,將每個小時的歷史化為100張圖檔和關鍵字,讓讀者可以自由地瀏覽與檢索。

舉例來說,20041229日星期三晚間11時,是南亞印尼大海嘯後的第5日,從10x10的資料庫可以發現全球仍舊關注著這場浩劫(見下圖)。令人佩服的是,Jonathan Harris所執行的10 x 10不是一次性專案,從2004年到此時此刻,仍在忠實地紀錄著每個小時世界上所發生的重要大事,用影像和關鍵字來封存著時時刻刻。



同時,他也開放這個獲獎無數的計畫資料庫,不論你是所有程式開發者或設計師,都利用10X10進行資料收集延伸創作(真是佛心來著~)。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去年生日那天世界上發生什麼事?很簡單,修改以下鏈結的年//日,就可以知道你去年生日當天的百大關鍵字(事件)
http://tenbyten.org/Data/global/YYYY/MM/DD/HH/

如同Jonathan Harris所言,未來網路新世界(或雲端世界)就像是個有機體,你我都參與這個新世界的形塑。而雲端和真實人生交錯的未來,會譜出什麼樣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掌握在你我的手中。知名攝影家Emmet Gowin曾經說過「在真正完成某件事之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將做什麼,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探索。我想要對你們說,在你的生命中你將會看見、聽見許多故事,如果你不將其寫下、如果你不留下影像,那麼它們將不再背看見、不再被傳唱。(We could never have known what we were going to do before we did it, and in that sense, we discover too. Here is what I’ve got to say to you: there are things in your life you will see; there are stories you will hear; if you don’t write them down, if you don’t make the picture, they won’t get seen, they won’t get told.)」 

如果你也著迷於Jonathan Harris收集和呈現故事的藝術,想更深入了解雲端世界的真實人生故事,千萬別錯過他在TED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