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KE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KE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通路跟我們想的一樣?
By DesignWing


回想一下,自己經常在店裡所塑造的情境下衝動的購買商品,很多都不是原本計畫,而是在當下的氛圍所吸引。所以,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除了商品的考量外,店裡的陳設、音樂、燈光、推出的優惠活動、店內的促銷標語、服務的品質與地點,都會影響到產品的銷售狀況。零售業經營著產品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的場域,關係著產品的第一印象,這也是為何前自己試圖對零售業有更深的認識。

零售業接觸消費者,雖不一定代表最了解消費者(因為每家零售業者都有成千上萬的產品,無法每項產品都像製造端專注經營),但絕對是第一手掌握消費反應,ZARA即利用此一優勢傲視全球,從店長把顧客的訊息回報給總部,設計團隊再根據這些資訊,修改既有的款式或者設計出新款式,並立刻製造出新衣服,送到顧客手上,隨時隨地掌握顧客反應並透過設計採取回應。處於製造端的設計師,如果能對零售業有更多的接觸與認識,多一些理解,應該有助於收集產品在通路上的反應,作為下階段產品改善考量。吸引消費者消費的目的是一致的,但由於所處產業鏈不同,運用的策略、競爭條件、執行方式與製造業有很大差異,中間的差異何在?


製造端專注技術,零售業培育顧客
台灣近年來以IT產業為主,這些企業的建立及崛起與技術息息相關,商品開發前的產品定義,年度的產品的roadmap,都是圍繞著技術與規格演進時程來規劃,我們對技術的掌握遠遠超過對消費者的關注。這不是臆測,各位可以以自己服務的企業為例,每項相關技術與工作都有專屬部門及龐大RD團隊,但是持續專注研究消費者的單位卻很少(但我們的利潤來自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位與成本的價差),甚至開發流程裡都沒有預留釐清目標消費群之需求的時間,一切以技術導向規劃產品開發流程。常常到最後有技術但是不知消費者在哪哩,或是高技術低毛利的窘狀。近年來許多企業已經試圖改善,成立消費者研究單位,但不要只是成立相關組織,讓它變成一種態度、觀念與企業文化。

相對地,零售業者經營賣場,每天面對消費者,不得不在意消費者當下的反應,擬定具體策略幫助消費者下決定,甚至是舉辦相關活動培育顧客。例如,Home Depot and Lowe’s都免費提供居家修繕計畫諮詢服務,以及DIY免費教學課程,這些免費服務可以培養顧客的社群意識,有助於產品銷售。居家倉庫特別把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定為兒童DIY日,小朋友可以在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下,學習DIY小東西,比方說,為蒐藏品製作的藏寶盒,並且在廣告中特別強調,你能辦得到,我們也幫的上忙。零售業在培育客戶的作法是直得我們效法,尤其有心拓展自我品牌的企業。


製造商耕耘商品,零售業經營形象
零售商與製造產業廠商的不同點之一,零售業的存在價值訴求於形象,形象除了包含商品的問題,還有超越商品之外的附加價值,此附加價值就是所謂的服務概念,提供超越商品本身之外的服務,依然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生意興隆的秘訣是優良的商品品質與服務兩者相輔相成的。例如寵物商城主要是銷售寵物食品與周邊商品,現在逐步轉型為寵物終身照料通路。過去始以商品品類方式來分商品部門。然而,這種分類方式並不符合顧客認知習慣。所以改以寵物類別,如愛貓專區、愛狗專區,作為陳列方式,讓顧客更容易找到所需商品,也是依據飼主的思考、購物及生活方式來設計賣場,塑造更正向感性的氛圍,進行升級,建立顧客忠誠度,並與其他通路差異化。


由於製造端一直聚焦自家產品,耕耘相關材料、製程、技術、設計、市場,所以通常是產品主要創新源頭,例如製造端希望消費者不只基於替換需要,才購買商品,所以莫不設法利用產品特質或有意願的款式、顏色、構造等,將基本產品變身為流行產品。1980年代,女襪業者引進各種顏色和織法的褲襪,鼓勵消費者每套衣服都搭配顏色的褲襪,結果將原本替換導向的事業,變換成流行事業。這方面的策略如果有零售通路的配合,勢必大大提高成功機會。

製造商心繫國際市場,零售業經營在地化
製造廠商的營業額是以全國或全世界為市場,範圍廣大,即使犧牲一點商品配置,銷售數量仍能維持穩定。可是零售業者面對的是固定商圈內有限的消費者,他們若不多買一點商品,就賺不到錢了。零售業常被稱為地理產業,每家零售點涵蓋了有限範圍商圈內的消費者,這區域消費者對該店的反應決定了其生存。所以零售業為了維持生存,它們會優先考慮需求,力求商品齊全豐富,其次才是效率問題。雖然追求效率是很重要的概念,但在零售業中,風險也是相當大的。

製造端則追求經濟規模極大化,在商品開發上尋求最大交集(常常會考量potential market過小問題,而放棄過於強烈特色的設計提案)。選擇不多時,我想這個決策是適用的,但是當店面充滿不同的選擇時,昔日的經濟規模大不如前。有些企業經營者則尋求共用模具,避開攤提開發成本,選擇了犧牲差異化與品牌特色(不是所有攤體都不好,但一定要兼顧品牌特色,因為這是更長遠優先的資產),沒有了差異化,消費者選擇就只剩下了價位的比較,品牌不能增加附加價值或是正面形象,其實品牌已岌岌可危,勢必慢慢在市場銷聲匿跡。

商業發達、競爭激烈,以往製造廠商所擁有的主導勢力,已經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了。與消費者最接近的零售業,正是消費需求的反映。身為廠商應該怎麼做?若始終完全依賴批發商,顯然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廠商們應主動的指導零售店做促銷活動,幫助他們銷售更好。欲與其他公司有所差別,獲取競爭優勢,找出除了價格以外的競爭對策是努力的重點。如何貫測產品從規劃、開發到銷售與服務都是一致,這是很挑戰的目標,
Apple創造了高標準,也很早領會到產品接觸消費者瞬間的關鍵,在當年幾乎所有分析師都不看好的情形下,經營自己的通路;這不是條簡單的路,而且所費驚人,也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或是得如此,重點是設計師可以多一點理解甚至考量產品與顧客接觸的瞬間。

參考資料
Home depot, by Bernie Marcus, Arthur Blank, Bob Andelman, 天下第一DIY店,禺谷譯
零售實戰讀本,山口裕著,何憶華譯
Category Killers, Robert Spector, 品類殺手,黃政瑋譯,天下出版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競爭力不只是來自於大量採購------IKEA
By Designwing


IKEA引起我興趣的原因除了在設計上的著墨外,還有他企業的獨特性。它既是一個家具品牌,更是一個通路品牌;它不是製造導向的公司,精確的說IKEA不自己製造,即使它百分百擁有史威武公司,畢竟還是子公司(IKEA有十分之一的產品是由史威武公司提供)而且IKEA還有超過一千家以上的各式供應商。

IKEATargetMichael Home depot這樣的通路企業,積極透過設計來與其他通路差異化與加值,在台灣相對少見,不過近期7-11積極發展7-11精選與特力在設計人才上積極尋找佈局。台灣企業內的設計團隊大多在製造導向的公司內,原因來自於台灣經濟發展初期是以低廉勞工製造優勢出發,一直延續至今天,台灣企業仍然較擅長製造方面,其中又可分為品牌與代工;台灣很多品牌企業近年來將製造分割出來,希望藉此專注於品牌上,然而,很多品牌企業仍有龐大研發製造組織,尤其集中在資訊通訊產業為主。所以,對於這樣領域的企業組織,其實我們是陌生的,加上近期出版”IKEA的真相,剛好有更多資料可供佐證。

IKEA是家具零售店?
IKEA品牌名稱的就是從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名字兩字的縮寫(I.K.),並加上他出生地埃姆瑞特(Elmtaryd)及小村莊阿干那瑞(Agunnaryd)的第一個字母而來。成立於1943年,最初的時候,IKEA販賣原子筆、錢包、相框、桌巾、手錶、珠寶及絲襪等,並以低於市價的產品售價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一直到1948年,IKEA開始販售家具,1953第一間家具展示間在瑞典阿姆胡特(Älmhult)開幕,這是IKEA發展的關鍵時刻。所以,從IKEA的發展歷史與現在的經營來看,的確是一家零售通路。但是IKEA在商品上的整合與著墨又是一般通路望塵莫及,這也是IKEA最大特色與競爭優勢之一。


如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在1970年代寫下的"一位家具商的誓約"清楚的闡述了他的信念"產品,就是我們的識別",文章中花了篇幅說明產品線、產品功用與品質、產品定位與品味。坎普拉堅持提供獨特精心設計的低價商品,並具體實施可行的做法來達成目標,相較於多數通路企業,透過大量採購來提供折扣的買空賣空做法,IKEA在商品上的堅持,可謂是難能可貴,也為IKEA帶來與眾不同的特色與成功。

現在的通路零售店中擺滿了各類商品,消費者可以隨意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大多數人衣櫥裡掛滿了衣服,鞋子也多到鞋櫃都裝不下了。這種商品充裕的現象,縱然以超低價促銷,仍無法刺激購買慾,消費型態由以往大量商品需求,邁向高度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取向。換句話說,如果不同通路零售店都賣相同商品,消費者最後決策依據可能就只有價格,而IKEA積極開發自己商品,嘉大與競爭對手間的差異化,也讓自己商品無法與其他業者比較,可以保留更大價格操作空間與利潤。





IKEA是家具品牌?
IKEA在商品上的著墨讓它有別於其他零售業者,也絕對不輸於一線的家具品牌大廠(從品牌力與商品競爭力來看)。由於IKEA直接經營實體店面,隨時面對面接觸消費者,所以在消費者需求上、品牌操作上、商品的促銷手法,都更勝於其他家具品牌,有更務實的策略與作法,如下右圖是在倫敦地鐵站的品牌行銷,旅客可等待列車的片刻體驗IKEA的產品,而且記憶深刻;左圖則是在巴黎地鐵站搭置的臨時公寓,全都是來自IKEA的商品,並且找來了五個人在裡頭實際生活上演IKEA實境秀長達六天,進入地鐵站的乘客或是觀光客都可以見到這些IKEA房客實際使用IKEA家具的情形。這些促銷手法都相當高明,消費者可以不花額外時間既可體驗產品,順便休息片刻,且印象深刻。


圖片來源:大人物

所以,在IKEA的真相裡提到:IKEA有一條座右銘是這樣"想要把東西賣給顧客,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讓顧客看東西怎麼用。"將各個展示間設計的就像有人住一樣,讓顧客覺得這些商品既有吸引力又相當實用,希望自己家裡也有這麼棒的布置。現在這看起來似乎沒什麼,也很容易理解,不過在當時可謂是相當前衛的作法;像Home DepotLowe’s home improvement warehouse也都以樣品屋呈現整體配件的搭配,強調情境氛圍在室內裝潢上的呈現,而不是沿用傳統五金零售店用商品品項分類(如螺絲、門栓、把手….)。除此之外,其他家具品牌由於商品沒有如此多類別,不容易展現出像IKEA如此完整一致的設計風格,所以,IKEA不只是賣家具商品,賣的是一種居家生活概念。

還有更大的不同是,甚麼家具品牌每年會更新旗下約一萬種商品,每年還有辦法開發三千種新品,為的是甚麼?如何做到?筆者從Johan Stenebo所著的”IKEA的真相一書中可以理解通路開發眾多商品的原因,但是如何做到,可能牽涉到作者背景經驗與保密性,書中陳述並不是很多。

競爭力不只是來自於大量採購 大量採購絕對有利於零售通路對製造商的議價空間,但絕對不是IKEA採取的唯一作為。IKEA想辦法整合所有環節,以木製家具為例,從森林取得松木開始,到把咖啡桌包裝好送到顧客手裡,整合所有牽涉到的過程活動。設計重點落在材質與功能的取捨,看不到的地方能節省材料,就一定要省,但是不能因此讓外觀打折扣(個人覺得IKEA有些產品省過頭,品質不是很好) IKEA真相裡提到,拿到設計師圖面後,小組成員會繼續在製造供應商現場那裏進行設計最後確認,而且不是紙上談兵,藉此更精確掌握產品生產作業,避免因估算失誤而造成成本上揚。這是不是連我們長年在製造產業的開發團隊,有時都沒注意到的細節,IKEA一個也不放過。IKEA的家具設計或許不是最精緻優雅,但是它們時時刻刻讓自己的設計與成本、價位、生意緊密結合,這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IKEA 經典系列ÖGLA and LÖVET

以往,每逢銷售情況不佳,顧客減少的情形時,降價促銷成了品牌與零售業者提升業績的利器。但在消費者品味提升的現在,較低的售價以不再能吸引顧客上門了。IKEA從材料開發、商品設計、店面展示空間設計到整個型錄的印製,不斷提升商品的品味風格,強化坎普拉所說的"產品,就是我們的識別



最後結語想要摘錄坎普拉在"一位家具商的誓約"所寫的一段話來勉勵自己:只有睡著的人才不會犯錯。犯錯是積極行動、能夠從錯誤中學習的人,才享有榮譽。為了達成目標,我們必須不斷練習做決定、承擔責任,必須不斷克服犯錯的恐懼。怕犯錯,就是官僚主義的根源,也是個人和企業追求發展的敵人。沒有任何決定是絕對正確的,一個決定好壞,取決於我們花了多少心力。犯錯,是必須被允許的。只有平庸,通常也是態度消極的人,才會把時間用來證明自己沒有錯。能力好的人,總是積極進取並放眼未來。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IKEA, Taiwan IKEAFANS
IKEA case study
一位家具商的誓約,英格瓦 坎普拉 Ingvar Kamprad
IKEA的真相 Johan Stenebo著,陳琇玲譯,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零售實戰讀本,山口裕著,何憶華譯
Merchandise Buying & Management, John Donnellan 著,洪瑞璘譯,于範編審
Category Killers, Robert Spector, 品類殺手,黃政瑋譯,天下出版
IKEA的小氣大財神,英格瓦 坎普拉 著,劉祥亞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