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五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五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挑戰感官的實驗性設計
By DesignWing

分子料理-番茄魚子醬 (圖片來源:Gettyimage)


分子料理,是一個在全球風頭正夯的廚藝概念,它也被人們稱為未來食物。它的概念是是把葡萄糖維生素C檸檬酸麥芽糖醇等等可食用的化學物質進行組合或改變食材分子結構,再重新組合;也就是說把原本食材的味道、口感、質地、樣貌完全打散,再重新「組合」成一道新菜,而它的味道或外表卻酷似另一種食材,完全顛覆了對於原本所見料理的感官認知。之前大部分都是看到美食部落格的介紹或是媒體報導,卻從來沒有實際體驗過這種「所見非所即」”seeing is not believing ”的感官衝突,直到最近才在偶然的機會裡真正的享受到所謂的分子美食;毫無意外地,它挑戰了我的感官且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體驗。在大啖美食的同時,讓我聯想到在產品設計裡同樣也存在一些挑戰感官的創新設計,然而除了發出讚嘆聲之外,我們是否也應該正視材料的獨特性與特殊製程帶給設計創新的機會,而這也是普遍設計活動中常被忽略探索的部份。以下就藉由幾個產品設計的實例,帶領大家探索材料的無限可能性。


金屬也能充氣
Plopp Stool是由波蘭設計師 Oskar Zieta 創立的 Zieta Prozessdesign2008年與家具公司Hey合作所設計製造的產品,它顛覆了一般人認為金屬材料的厚實感、造型規矩與價格昂貴的想法。Oskar Zieta憑藉著自身在電腦輔助結構設計方面的基礎,研發出 FIDU (FreieInnenDruckUmformung) 內部壓力成形方法。FIDU 的技術採用了價格低廉、容易塑型及高效率的金屬片作為製造材料,其作法是先將兩片焊接後注入高壓液態氣體,讓平面的金屬片膨脹成為各式三維立體的物件。在製作的過程中,並不需要使用複雜的組裝工具,所以尤其適合應用於大規模的方式生產。此外,金屬鋼片的輕薄特性,經由這種特殊的加工法卻能讓材料產生淨負荷值為1:10的堅固結構,意即每100千克的物件便能抵受本身十倍的重量;如此形成了看似表面有如柔軟的吹氣物件,實質卻有穩固、輕巧的特性,甚至能達到符合環保、高效率、低成本的未來設計趨勢。

Plopp chair, Zieta (圖片來源:www.zieta.pl)

Zieta product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師法自然的材料實驗
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 Tokujin Yoshioka 曾經講過一句話:「設計就像是日本料理一樣看似簡單的呈現,背後卻經過了很多複雜的過程」。筆者自己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觸很深刻,因為現在有太多設計只在乎外在的形式,忽略了許多複雜的過程,其中包括對自然材料與形態的探索,因此設計出來的產品缺乏創新與生命力。吉岡德仁在2008年發表了名叫Second Nature的展覽,他認為自然的形態總是獨一無二且教人著迷,而且認為在未來的設計創意裡加入自然的運動法則會變得更加重要,因為真實體驗自然的變化過程,最能感到驚奇與生命力。基於此,他提出了Natural Crystal Chair的實驗性作品,他參照自然界水晶形成的方式,利用富含矽的水分,控制溫度與壓力讓這張椅子自然生成,換句話說這個設計吉岡德仁只做一半,另一半則是交給時間,留給自然

Natural Crystal Chair, Tokujin Yoshioka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透明薄膜的禪意
由年輕設計師佐藤大Sato Oki所創立的日本設計團隊Nendo最近幾年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也受到全球設計界的注目,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每年都能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實驗性設計,藉由這些作品不斷地為設計提出新的看法與思考方向。Nendo 在日語中的意思是「黏土」,意味著了解材料對於尋求設計差異性的重要,設計作品也正如「黏土」的形象一樣,可塑性極高,具有無限的可能性。Nendo2011年米蘭設計週展出透明系列作品「Transparent chair」,主要結構是利用三邊的金屬環當作支撐背靠與扶手,特別的是它網上一層特殊的透明薄膜(聚氨酯薄膜),一般所理解的塑膠薄膜的物理延展性是有極限的,一旦過了應力的臨界點就會產生破裂或是變形,但是這種新材料聚氨酯透明薄膜卻具有高彈力恢復性質,足以承載重量及壓力,因此可以完整的表現透明座椅的輕盈漂浮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於座椅既定型態的認知。

Transparent Chair, Nendo (圖片來源:google search)

好的設計師是科學實驗家
好設計的定義有很多面向,但最基本的第一個要件是尋求差異化,我想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一個好的設計作品會運用各種元素挑動我們的五感經驗,產生驚喜與愉悅感,甚至能內化成一種理念或是態度的闡述,然而這絕不只是視覺形式的差異可以達到的設計創新。這篇文章最終希望能點出材料與製程對於設計的重要意義,它在台灣的設計產業裡一直被當作配角,我們一直依照現有且可靠的材料製程規範導入產品設計,也很自然地把它視為簡單甚至忽略,以致於我們的設計創新遲遲無法走在世界的前端。誰說分子料理是西方世界所獨有的創新料理,說穿了我們小時候吃的棉花糖本身就是一種分子料理的展現,我們缺乏的是正視實驗精神在創意產生過程的重要性而已。最終我們期許一個好的設計師同時也能是一個科學實驗家,藉由不斷的試誤過程,創造出更多能夠挑戰五感的設計。

參考文獻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五感之音樂革命
by DesignWing


這幾年興起的五感體驗在各個領域裡持續發酵,過去人們常常在用眼睛去觀看事物來獲得感動,卻忽略了除了視覺以外的感官體驗,在聽完蔣勳老師對於五感的介紹,更讓我們體悟到五感的重要性,其他感官在忽視的狀況下漸漸退化,而失去原有的本能,多久沒有好好的聞聞花香的味道,多久沒有去聆聽蟲鳴鳥叫的聲音。在設計上一般人常常會注意到這個產品外觀設計成什麼樣子,但其實產品使用上的聲音也是影響人們對產品情感的因素之一,就如同一般人喜歡歐洲車,除了它的造型很美型、底盤很紮實,都會感受到歐洲車關門的聲音就是不一樣,或者是說像打火機品牌精品裡的法國S.T DuPont 他所調教聲的聲響,也是獨樹一格無法被取代,確立它在打火機精品裡不可動搖的穩固定位,可見聲音對於人們在情感方面是有知覺的,只是沒有特別去注意到他。


媒材的演進帶來了不同的感官體驗
人們追求好的聲音從古至今沒有改變,從1877年留聲機的發明,人們開始記錄當下美好的聲音,開啟了音響發展的歷史,從媒材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出整個音響世界的全貌,在電影海上鋼琴師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紀錄聲音是用圓型唱盤復刻紀錄,這就是黑膠唱片的啟源,這種現場即時錄音刻劃下來,當時歌手的狀況與環境背景的聲音都會直接刻劃下來,利用唱針移動與刻痕之間的摩擦讀取產生聲音,這種獨特的播放音樂方式與不經修飾的音樂效果,到今日還是許多音響迷持續不斷的收藏黑膠的唱片,黑膠唱片的刻痕代表的一首曲子的旋律,用手指就可以觸摸到音樂,黑膠唱片的聲音或許不是最好,但帶有一種特別懷舊與原汁原味的聲音令人懷念。

接著發展到卡式的錄音帶,這種方式的媒材有別以往大型黑膠唱片,每個人可以製作自己專屬的音樂,錄音與複製都可以自已完成、另外小巧輕便的特性讓音樂可以隨身攜帶,音樂的聆聽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變化,音樂已經可以帶著走,從定點的方式轉變成移動的聆聽方式,隨身聽(Walkman)就是具代表的革命性產品,為日後移動性音樂產品有了開端。但錄音帶不容易選取與容易磨損的缺點,讓CD唱片有了發明的理由,CD唱片的特性既保留了傳統黑膠唱片的優點,也解決了錄音帶上容易損耗的缺點,到今日對音響世界的影響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悷點,媒材也在CD的基礎上,衍生出了LPVCDDVDBD等結合畫面的媒材,除了聲音的享受外,還加上了畫面的逼真,人們對於音樂的滿足加上了畫面的感動,增加了感官上的體驗。




音樂世界的鉅變
數位媒體MPEG格式的出現,對於整個音響世界有如核彈爆發,首先是媒材來源已不侷限於實體媒材,而是可以在各種器材裡相容存在的檔案格式,MPEG音樂存取越來越方便,媒體複製與傳送也輕而易舉,對於出版業者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再加上網路時代的來臨,人們對於聽音樂與看影片有著非常大的行為模式的改變,從前聽音樂就像是吃一頓西餐料理,非常講究細節與排場,從媒體的選擇是XRCD還是SACD到媒體播放器的選擇、在加上擴大機與喇叭之間的相互搭配,一樣都不能馬虎,甚至像配料一樣如電源與線材的選擇都是非常講究的。而今日的音樂已經方便的像速食麵一樣垂手可得,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與聆聽,顛覆了傳統聆聽音樂的感官體驗。在這波音樂革命中蘋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蘋果ipod造成的風潮,席捲了整個音樂市場,蘋果帶來的除了打破音樂銷售的模式,更特別的是不同的音樂操控方式,人們除了聲音的聆聽還增加了手指的觸動,利用旋轉觸控的方式,有如傳統觸摸黑膠唱片的感覺,來更豐富聆聽音樂的感官體驗。


音響設計的改變
在音響的世界裡,主要的架構大概是處理媒體的播放機接上擴大放大器,經過音源的放大再傳送至喇叭放出聲音,這三項產品組合成一套音響系統,媒體播放機強調的是失真率低,所以在設計上都會給人專業與質感的感覺,而擴大機強調的是功率與原音重現的能力,設計上也都會利用金屬來增加質感與達到高功率散熱的問題,而喇叭就像一張嘴巴是唱給使用者聽的,在設計上都會使用木質音響來達到音頻吸震與給人自然原音的感覺。音響設計其實是專業也是講究的,設計製造擴大器的廠商就是專職在擴大器領域,專門做喇叭的廠商就是做喇叭的設計,但是在ipod的風潮席捲下,打破了整個市場的架構,像日系Denon這種專業擴大器的廠商也專門為了蘋果產品設計相容擴充的裝置,方便使用者做連結聆聽,以及像B&W專業喇叭生產設計的廠商也開始為蘋果設計蘋果專用的多媒體播放器,以這款與蘋果結合的產品概念來看非常有趣,概念來源是以齊柏林飛船的想法來當作造型設計,以音樂飛翔的角度來豐富人們對音樂的想像空間,顛覆人們對於B&W這種專業喇叭廠給人的感覺,專業的音響設計也不再是專業但無趣的外觀設計,在蘋果風潮下對整個市場造成的微妙改變,專業的音響公司同時為蘋果所設計產品,許多整合性的產品相繼而生,聆聽音樂的載具有更多樣的選擇,聆聽音樂的品質也有所提升。




未來影音的感官體驗
在網路多元媒材充斥的今天,不管聽音樂或看影片都會從網路來觀看或下載,甚至是音響器材設備的更新都已經改變從網路直接做連結,可以發現在今日的音響器材裡,電視可以連結網路、擴大器也可以連結網路,連多媒體播放器也可以連結網路,這個網路世代的來臨悄悄的在客廳發生了變化,音樂的來源從網路、你的手機、電腦四面八方而來,運用各種的傳輸技術(DLNAAIRPLAY),輕易的來到你的面前,真正數位家庭時代已經來臨,網路世代對音樂聆聽與操作已經改變。音樂數位化固然是提供更方便與品質固定的環境,在專業的音響廠商相繼的投入下,相信數位音樂的失真率應該可以獲得改善,但喜歡傳統媒材CD唱片或黑膠唱片的人還是會繼續喜歡,因為傳統媒材所帶來的情感不只在聆聽音樂所帶來的滿足,還有在播放音樂整個過程,以及聽著現場實錄的老唱片搭配可以播出懷舊感覺氣氛的器材,這也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喜歡真空管音響的原因,真空管音響有著特別的氣氛是現在音響器材所沒有的,所以數位音樂會取代傳統音樂嗎?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答案。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