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吃出未來城-從食物看城市設計
by DesignWing


圖片來源:Dubai Food City
城市在地球上雖然只佔了2%的面積,但他們是世界人口的50%,世界上75%的能量消耗在城市裡,並造成80%的二氧化碳排放。據統計,到了2050年,全球住在城市的人口將是現在的2倍,而都市化和肉食需求是共同成長的(發展中的中國就是一個好例子,吃不吃得起肉,某種程度區分了經濟階層與城鄉差異),為了供應城市人口更多肉食,許多生產的穀糧不直接供人食用,而用以餵食牛羊豬雞等牲畜,又增加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不需用複雜的公式計算,我們都知道到了2050年,要餵飽全球60億人將會是個難題。

這是個急迫而又嚴肅的問題,可以從生態、從經濟、甚至從政治角度切入來探究。但Carolyn Steel卻提出一個非常特別的觀點,食物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設計工具,來改變世界。

是的,食物,是形塑城市的重要設計工具。

以目前有大約265萬人口居住的台北市為例,每日出現在這265萬人餐桌上的飲食是從何而來?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因食物取得的便利,讓我們將商店超市和賣場架上出現的鮮食中習以為常,很少探究食物怎麼能神奇地天天出現在貨架上,而食用未盡被丟棄的食物和垃圾消失在我們眼前之後,最終的目的地又是何處?英國建築師和《Hungry City》一書的作家Carolyn Steel指出,食物和城市運作和發展息息相關,從古自今皆然。她引用羅馬政治家及歷史家卡西奧多拉斯(Cassiodorus)的話﹕「誰控制了城市食品供應的運輸鏈,誰就控制了城市的生命線!」

在西元前一世紀,古羅馬城已經有近100萬居民,這麼大的城市如何讓100萬居民每日填飽肚子?從下圖古代食物道路(The ancient food miles)我們可瞧出端倪:當時路況太差不適合運輸大批食物,再者透過陸運交通食物也容易腐化,因此近海的羅馬便由海運從地中海沿岸將糧食和漁產等運送進城。從圖中可以看到羅馬城的穀物多來自鄰近的埃及與迦太基,羅馬攻擊埃及和迦太基即是為了奪取該地的糧食,Carolyn Steel指出整個羅馬帝國的擴張,可說是為了食物而發展的長遠而有計畫性的軍事化行動。

The ancient food miles
若一個城市在工業化之前已出現,那麼找找該城市的古地圖,一定可以看出食物運輸路線,並了解食物如何形塑城市的樣貌。舉例而言,光是街道的名稱就能提供許多線索,今日英國倫敦市仍舊保有Cowcross StreetChick LaneCock Lane等古街名,不難想像在工業化前的古倫敦,這些街道是充斥著家禽濃厚的氣味,牛、豬、雞一批批在街頭被交易著。在那個年代,食物是城市人生活社交的中心,也是城市與自然間最直接的聯繫。而工業化,改變了這一切。

工業化之後,因為運輸便利有效率,家禽牲畜可以在距離城市很遠的屠宰廠中被(眼不見為淨地)屠宰,穀物也可以在更遠的鄉間栽種收成,再送進城。城市自此破除了地理發展上的限制,可以擴張成無限大,徹底地從大自然中的聯繫解放。

過去食物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如今則不斷被邊緣化;過去食物是社交的標的物,如今食物的來源多半隱姓埋名一般人知之甚微;過去我們講究料理食物,如今加水微波省時方便。今日的城市居民仰賴著巨大的城市運輸體系以取得食物,這體系看似便利實則複雜,而且背後消耗了龐大的能源,同時,也因為缺乏了與大自然的聯繫,城市人對餐盤上的食物越發不懂珍惜。根據統計,在美國境內有半數的食物是被丟棄的。

用食物改變城市的未來─自給自足的希托邦(Sitopia)

Carolyn Steel主張,我們可以從食物改變城市的未來。所謂的希托邦(Sitopia),是古希臘文Sito (Food/食物)topos (Place/空間場域)的合體字,指的是自給自足的城市。在希托邦裡,食物再度成為城市生活的根本,而城市與自然的關係也因為食物的供給再度被聯繫起來,人們購買當地的食物,而在地生產的糧食也構成風景的一部份,人們口中咀嚼肉品來源不再是來自不知名的黑暗角落被餵食著某種不知名的黑暗粉末

比利時建築師鬼才Vincent Callebaut的概念建築就十分具有希托邦的味道。如規劃座落在紐約羅德島上的(Dragonfly), 600 公尺 132 層,不只當作辦公室或住宅,而是要成為可種植農作物、養育家禽家畜的「垂直農場」(Vertical Farm)。
Dragonfly by Vincent Callebaut
Callebaut在其中規畫了28 個種植區,可根據不同季節種植不同農作物,也可飼養牲畜。至於農場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則採太陽能和風力發電。

Dragonfly by Vincent Callebaut
Callebaut的未來概念設計雖然尚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但世界上有許多希托邦其實已小規模存在或已在建構中,如今年二月在中國上海附近崇明島破土開工的東灘生態城,是由參與雪梨歌劇院、北京鳥巢等著名建築的英國設計公司(Arup)規劃設計。東灘生態城佔地12.5平方公里,將由三座相互連接的生態村落組成,分東村、南村、北村,最早啓動的是東村,以長者社區爲主。在東灘生態城周圍,還有東灘濕地公園、綠色農業園區,構成整個86平方公里的東灘生態示範區,以不影響原有的生態系統,達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雙贏目的。

再如日本人力派遣公司保聖那(Pasona)於2008 年在東京辦公大樓內植稻種菜迄今,或美國紐約的New York Sun WorksNYSW)在城市內各學校推廣農業教學……希托邦種子在世界各處陸陸續續萌芽發展,也許真的在不遠的未來,城市與自然可以共存共榮。



參考資料:

HungryCity: How Food Shapes Our Lives, Carolyn Steel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