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別對我說謊-設計的認知密碼
by DesignWing

Lie to me  (2011)


去年非常火紅的福斯電視影集別對我說謊(Lie to me) ,它講述的是關於利用臉部表情分辨真偽,藉以協助辦案的劇情。而這齣戲的心理學顧問正是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心理學家之一Paul Ekman,專注在研究情緒與微表情的領域,他發現人類七種共通的情緒:快樂、悲傷、輕蔑、恐懼、厭惡、驚訝、與憤怒。這些情緒是透過臉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表達,而背後更深層的意義則是來自於認知與意識層面。這幾年設計學科興起了認知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舉凡產品、介面設計、網頁設計等,它最終的目的是要和人產生正確的溝通並導引使用者去做正確的決策與動作,換句話說:設計師要了解人,了解更多屬於人的感知密碼,你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設計。
筆者並非專業的心理學家,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也參考了許多書籍,希望能整理舉出一些例子,喚起大家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另一方面是重新認識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因為這實在是太有趣了。


腦部會產生捷徑
當我們環顧周遭世界時,大部分是從眼睛接收訊息再傳送給腦部處理,然後提供給你眼前事物的真實感,但絕大部分的時間腦部是使用經驗法則來做判斷,但偶爾也會出錯,像是我們以前在設計課本上讀到的完形理論卡尼莎三角(Kaniza Triangl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圖所示它會讓我們看到一個不存在的三角形。腦部捷徑反映在設計實務上,我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形狀與顏色去影響人們所看見的認知,吸引人們去注意我們想要表達的正確訊息。

Kaniza Triangle (1955)                                                 底圖與認知 (Susan M. Weinschenk)

注意力與腦部進化理論
當每天在瀏覽各式各樣的網頁部落格時,我們不難發現美食部落格總是能吸引人的瀏覽與擁有極高的點閱率Huffington post為何總是把人臉當成新聞的首頁,為什麼淡定紅茶的故事成為網路發燒的話題。我們可以歸納幾種特定的事物常會抓住我們的目光焦點:
1.       會動的東西(影片或閃光)
2.       正視你的人臉
3.       食物、性愛或驚險的圖片
4.       故事
其實這讓我們無法抗拒的原因並非偶然,而是我們的古腦告訴我們要去注意它。根據Susan M. Weinschenk所著的Neuro Web Design: What makes them click(神經元網路設計:讓人們按鈕)這本書中指出,其實人有三顆腦。新腦是關於意識推理邏輯,中腦則是處理情緒的區域,古腦則是對生存最感興趣的部分,就進化的觀點來看,古腦是最早發展的;它的工作是不斷地回答幾個生存的問題,這能吃嗎? 可以做愛嗎? 我會被殺嗎? 因此它造成了我們對以上吸引目光焦點無法抗拒的理由。另外,注意力最多只能維持7~10分鐘,如果你要設計一段影片或線上教學,就必須短於10分鐘,並且善用趣聞軼事去替代數據資料,絕對會讓你的設計溝通更有效。
雖然我們的腦已經進化,未必如爬蟲類的腦會去執行生存的動作,但它仍持續注意到,不管你是否願意。由此可見,要在設計上吸引眾人的目光,發揮古腦的所長還是挺重要的,不是嗎?

Huffington post (2012/5/16)

多巴胺讓搜尋永無止境
Google的出現讓我們在搜尋資訊上有了更有效更方便的工具,但我們有時候仍然會持續不斷的花時間搜尋,甚至發現最後要查的資訊根本跟原先的完全不同,原來這都是多巴胺系統在作祟。60年代神經學家發現了腦部會分泌多巴胺,它是一種愉悅的化學物質,能讓你體驗快樂,另一方面還會驅使你產生需求與慾望,想要會形成一種驅力驅使你行動,搜尋更多以達到更多滿足,無意間我們也產生了某種焦慮感。這點在設計上成為兩難,當我們在使用google, skype, twitter, facebook時,我們已經陷入了多巴胺的循環,它會讓我們越來越無法自拔,有時不斷地刺激導致永無止境的搜尋也是挺累人的,關機可能是中止多巴胺循環最好的方法,但在設計實務上或許應該思考如何降低資訊的不可預測性,以及減少資訊送達的提示畫面或聲音。

iphone訊息提示 (圖片來源: engadget)


設計的新顯學-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
早在微電子產品問世之時,這些相關學科已經被研究且被漸漸應用在設計領域上,例如:Donald Norman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只是以往大部分聚焦在實際的產品上。然而,我們現今面對的則是雲端、虛擬的溝通,設計的介面複雜度更超越以往實體產品操作功能的理解與想像。我想唯有借鏡於這些新興領域的研究,讓設計師能夠更了解人如何思考、如何做決策,才能真正做出對的設計,而非自我感覺良好。本周所觸及的內容不過是該領域的鳳毛麟角,而且大部分聚焦在網頁介面與注意力的範疇,藉此拋磚引玉希望身為設計師的各位都能持續關注這項有趣且實用的議題。

參考文獻
1.      了解人, 你才知道怎麼設計- Susan M. Weinschenk
2.       Huffington Post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