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為師 以科技為本 不斷創新的設計力-Festo
By DesignWing
Project 2009, AirPenguin |
Holistic Design
Festo賦予設計部門不只是產品外觀,而是追求整體設計(Holistic design),從企業識別、產品設計、工作環境到公司建築物,設計團隊都有清楚的品牌識別規範,他們甚至開發了軟體來協助當遇到品牌規範問題,如何依規範處理。Festo總部建築物就是公司在技術展現與節能概念最佳展示中心,裡面充滿自家技術的運用。Festo最重要的識別元素之一是藍色的運用,內部稱此顏色為”Caerul”,除了品牌Logo上,在建築物上、內部指示牌與產品關鍵元件上都使用此一顏色,強化品牌識別。要達到如此一致性的品牌識別及成功傳達品牌價值,有賴團隊合作。雖然設計團隊規劃了品牌識別與做法,但品牌最終成果展現卻是企業高階主管與全體員工的合作,尤其是企業高層的支持。
Festo透過設計師在應用端的發想,思考客戶的可能應用需求,創造產品獨特的賣點並傳達給客戶,來與競爭者差異化。要達成這樣的目標,設計師與技術研究人員一開始就必須緊密配合,設計師才能了解參與的專案之技術價值所在與獨到之處,也才能精確掌握技術價值來展現給客戶;同樣技術研究人員透過早期的互動,更能將運用端可能的需求考量進去,創造技術的意義。這是理想的狀況,現實裡要達到這樣的結果,現實上需要不斷磨合與找出適合運作流程。
Bionic Learning Network
Festo設計中心最讓個人感興趣的是”Bionic Learning Network”平台的建立,公司透過此平台與學校、研究單位、外部其他企業合作。此平台的運作超乎自己對內部設計團隊可以扮演的策略與管理工具的角色,不是口號或紙上模糊不清的描述,是明確具體而成功的作為。以下是個人整理網站上資料與個人覺得此平台帶來的效益:
1. 與客戶產生對話:透過先進技術在概念案上的運用,激發客戶對未來應用的想法,產生對話並蒐集意見。沒有這樣的刺激,一般客戶很難對未來有太多想像。
2. 異元文化的刺激:透過這樣的平台,尋求更多元的外部刺激,內部研發團隊擅長的是既定技術的精進與改善,要有破壞性的創新往往需要異元性的激盪,此一平台也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
3. 新技術與製程的驗證:每年度的概念案,均應用到Festo自家最先進技術,透過平台的專案,可以驗證新技術的效能同時評估製程的成熟度,讓技術導向的研發單位對自家前瞻技術有更深的體認。
4. 建立起創新的典範:此平台的運作豎立了Festo創新合作的典範,當此一典範被組織內廣為接受並效倣,則轉為公司的文化與信念,所帶來創新能量與效益可想而知。
5. 提升品牌知名度與認同:各位可以從youtube的點閱率與媒體報導,感受到其在品牌上的效益,品牌的效益會轉化為其產品定位與附加價值,即使Festo不是B2C 品牌,其在品牌經營上的策略,讓自己好生嚮往,不是透過大幅媒體廣告,而是透過這樣的創新平台展現自家的技術與創新能力,更具說服力。
6. 提升技術力:自然界的演化創造完美的設計與功能,Festo透過這平台將自然界在效能上的優勢轉化到自動化技術,發展具能源效率與生物機電產品。
Festo Bionic learning network成功讓設計成為策略與管理工具,大大提升品牌價值並轉化為產品附加價值,這也是為何Festo設計部門曾被Reddot選為最佳設計團隊,DME (design management Europe)將Festo做為成功案例研究。精準掌握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概念是任何人類企業、智能和其他方面的基石。分析概念的一個方法,是描述在特定情況下的使用方式,也就是強調他們的使用案例,我覺得Festo的平台正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設計與技術
技術的研發常常是漫長的過程與龐大的投資,所以,如何確保技術發展方向、研發的著眼點、未來應用上的利基點與相關技術的搭配性,簡言之就是降低技術投資風險。尤其技術競爭如終端市場日趨激烈與飽和,很多應用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如何在技術投入前,發展過程中,與成熟應用時發揮技術的價值。這幾年雖然台灣一直在談設計,但是多數人對設計的認知,還是停留在給技術最後一個外觀的印象,企業的運作也多僅止與此。RD常詬病設計師不懂技術,設計師總是認為RD不懂消費者。其實,這都不是事情的關鍵,事實上大家只是以自己熟悉的領域與語言來自我表達,而不是真正溝通整合方式來解決問題,退一步思考,其實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讓消費者有享用更好的技術來滿足與解決生活上所需,來引領市場。
這些年來,政府很努力扮演技術開發的角色,但也常苦於技術投資的風險,這問題並不是只有我們面臨,例如:寶僑(P&G)在2000年面臨生存危機時,新任執行長A.G. Latefy問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為什麼龐大研發部門卻做不出顧客需要的產品?”。Festo或許做了很好典範,但是具體上如何運作,相信也絕非如文章裡淺顯,這邊只是試圖理出頭緒而已。
每星期我們都會發表新文章,若各位讀者覺得可以與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可透過下面FB及Blog的圖示分享喔。也可以加入我們的FB粉絲團,當有新文章的時候便能透過FB收到最新訊息了!
參考資料
The design of business, Roger Martin;設計思考就是這麼回事,李仰淳,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